“逛庙会了吗”,这是今年春节不少北京人的见面问候语之一。据报道,春节北京举办各类大型活动17项99场次,其中仅庙会就达8项52场次。正月初五,各大庙会的游客数量达到了72万人次,为庙会开始以来客流最多的一天。但是,据《竞报》2月23日报道,不少逛传统庙会的人抱怨,小吃还是爆肚、炒年糕、杏仁茶汤“老三样”,
拼图、玩具等小玩意质量差,文化活动的演员们无精打采应付差事……
说实话,笔者几年没有逛过庙会了,就是因为庙会的无情无趣——北方的冬天本来就缺少色彩,如潮的人流,除了将地上的浮土踏起,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标志性快乐。小吃的加工及就餐环境,文化活动的开开停停,都让游客难免扫兴。俗气与老套,似乎成了京城庙会一种挥之难去的“鸡肋”感。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庙会还算有了不同的主题,各异的风格。从厂甸的民俗庙会,大观园的红楼主题,到朝阳公园、石景山游乐场的“洋庙会”;从龙潭庙会的“奇妙科学园”,到地坛庙会的“世纪佳园相亲大会”,都让人有了“原来庙会还可以这样办”的新奇感。
庙会既是娱乐观光的地方,也是一个展示才技的舞台;既是一个消费的市场,也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庙会面临的创新挑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拓展庙会的开放程度,如何引进外地的、外国的文化理念及表现形式,以便给游客带来持续的新鲜感;比如,如何使北京的庙会根据时代热点,策划特色主题,将休闲与学知结合起来;比如,如何根据自己的传统特长和未来发展,确定独特的游客定位,打出品牌效应……
庙会蕴藏着文化及商机,但是开发这些不能全指望市场来解决。政府在规划、管理上,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举例来说,小吃是庙会的主角。但是,庙会上的老字号小吃,却是遭遇“克隆”最严重的地方,正宗老字号追查假冒商标又有难度。而庙会小吃的招标经营权,却只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就可以,而不需要经营者提供商标注册证明,这无疑给商标侵权提供了机会,对于庙会的本来形象构成了伤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