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弃春节文化比“申遗”更有意义

(2007-01-26 00:20:56)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杭州日报》1月21日报道)

       春节也要“申遗”吗?这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不用说别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春运,就是春节文化的一个巨大存在。混的再累,年味儿再淡,回家与亲人团聚,也是所有中国人永难磨灭的心结。还要什么?这就够了。提出为春节“申遗”的人,可能是看到生成于农耕文明、发展于温饱时代的某些年俗不断受到冲击而产生一种危机感。而我以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杞人忧天。

       首先,春节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和传统相比,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春节的过法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在都市,春节虽然讲究合家团聚,但现在不太讲究一聚几天,而是在短暂相聚后,利用假期出外旅游;以前除夕要守夜,现在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原来拜年是相互串门、面对面拜年,现在变成了用短信、贺卡、电话等方式拜年;春节聚餐,原来是一家几代人在家里吃,现在变成了亲朋好友到外面吃……所有这些,不能说年味儿淡了,只能说过年的方式变了,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其次,春节不缺少文化,而是缺少载体。洋节日之所以在城市里更加流行,并且以都市青年为主要群体,这决非无缘无故。事实上,年轻人未必排斥“年”的情感,但是目前的普遍过法,无法满足他们对丰富多彩的追求。年轻白领们热衷于追洋节,除了对传统节日仅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的单调乏味,人际交往中那些提着礼品探亲访友的方式觉得俗气之外,洋节日更少拘束、轻松自在、更讲究小团体或一对一交流的方式,无疑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春节文化不仅要“保”,但更多的是需要“创”——通过文化创造,给春节赋予更贴近现代文明的时代文化内涵。

       对于春节文化,冯骥才先生曾有“扬弃不等于放弃”的名言。但是扬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政府、学界、媒体、商家等形成合力,政府尤其应该发挥整合智慧资源、提升创意效率的牵头作用。这些,远比“申遗”之类的举措要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