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争当“新知青”有普遍意义吗

(2006-12-13 00:20:41)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但是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新华每日电讯》12月10日报道)

       猛一看到这则新闻,笔者心头不由一震,以为是中国出现了一道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新景观。及至仔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新的趋利选择,没有任何令人费解之处。

       同样都是农村、都是农民,边远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人文环境,历来差距很大。一些城市化特点比较强的近郊农村,吸引大学生根本不奇怪;同样都是大学生,不仅体现在校际之间、人际之间的素质差距比较大,而且各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不相同,在当前这样一个推崇价值多元的时代,无论是选择城市还是选择农村,其实都不令人奇怪。

       再仔细剖析这些争当“新知青”大学生的心理动机,就更加让人不必费解了。不可否认,农村同样是大学生创业的广阔平台,但是这些争当“新知青”的大学生,显然不是为了创业,起码眼下不是为了创业。因为真正致力于创业者,是根本用不着什么农村户口的。台州5000名大学生争回原藉当农民,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天平出现了新变化——在台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在不断升值,一块位置稍好的宅基地就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如果赶上征地拆迁,补偿额几十万元的机会也是有的。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个月还发给困难村民几百元最低生活保障费。如此“退”有生活保障、“进”可土地升值的环境,吸引大学生“非转农”还有什么奇怪吗?

       大学生争当“新知青”,现象没什么奇怪,但是现象背后的问题却无法不令人深思: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素质提升,在社会上又找不到自己的位值,最终却只能通过回到老家分得一块土地,并依靠这块土地的增值来“养活自己”,高等教育的价值何在?社会发展的驱动点何在?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又在给那些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百姓,提供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注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