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今天透露,中国正在探讨和逐步试行在网络世界实行有限实名,以平衡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及国家利益。有限实名即后台实名,当用户要到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帐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博客上传文件以及在论坛发言时,用户可以不用真实姓名。(中国新闻网11月28日报道)
有关互联网“实名”、“匿名”的争论已有很多。赞同者认为,匿名登陆使各种侵权违法、道德信用缺失行为,借助网络迅速扩展与传播,形成的恶劣后果日渐其多,因此要通过实名制来净化网络环境;而反对者则认为,实名制会使言论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网络会成为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世界,一些隐秘的“大恶”无从揭露,网络的监督力量无从体现。争论的焦点,在于个人隐私权和公众及国家利益如何平衡。上述“部分实名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个兼顾两极的“中性”举措。从认识的意义上看,这样的选择不激进也不保守,大有尝试的必要。
但是,由于一项新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与之相关的环境要素来支撑,所以“道理上说的通,实践中行不通”的事同样比比皆是。具体到互联网的“部分实名制”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那些监督网民的人,又该由谁来监管?如何保证网民提供的资料是真实准确的?“危害公众利益、违法国家法律的事”又该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界定?网络部分实名,会不会使公众信息的违法交易进一步繁盛?最终使网民权益受到损害?
笔者以为,部分实名制的思路不错,值得尝试,但首先应该解决实施环境问题。而实施环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技术条件,二是社会法规条件。比如,如何从技术上解决确保个人资料的不被窃取?就算做不到绝对化保密,外泄的机率应该控制在什么程度?应该由哪些人来控制?控制的人应该负什么责任?再比如,注册身份真实到什么程度?在网管人员还不可能对个人身份随意上网查阅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注册身份的核实难题?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手续方可调看网民的注册信息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在实施之前妥善解决,“部分实名”很可能会做成一锅进退两难的“夹生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