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红心鸭蛋”风波使不少消费者谈“蛋”色变,人们联系到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奶粉”“福寿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发现问题的总是记者?在媒体没有曝光的领域,还有多少不安全食品?而按照目前五六个行政部门都对“鸭蛋问题”具有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现状,出了问题板子该打谁,居然也成了个“问题”。(新华网11月19日报道)
苏丹红之类的违禁物进入食品畅行无阻,最终板子该打谁居然成了问题,这是因为监管部门太多,很多责任边界不清——工商部门只管生产经营资格;农业部门只管原始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商务部门只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只负责食品生产中出现的质量标准问题;卫生部门只负责卫生……而现实中的食品问题,却很多时候是几种情况同时出现并纠缠在一起,各执法部门同步执法大多不可能,主动沟通也不是其法定义务。
执法资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不仅有因部门利益掺杂其间而形成不可避免的推诿扯皮,更有执法机关隶属于两个婆婆——地方政府、上级部门,导致执法中需要平衡的利益太多,形成难以摆脱的体制掣肘。
以食品安全之重要、食品产业链特点及眼下监管现状等综合来看,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已迫在眉睫。具体思路,应该是重新配置执法资源,尽快成立国家食品安全总局,把食品安全从原材辅料、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全部统一纳入监管体系之中,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在体制上,国家食品安全总局最好能够垂直领导,不受地方利益制约;在工作模式上,要处处体现“统一”——统一食品执业登记,统一食品商标注册,统一食品行业标准,统一负责从原料、生产、地产或过境食品流通全程的抽查检测……如此这般,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板子打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而要使责任真正落实,最根本的还是监管方式的创新。当前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从整条食品产业链形成监管——商家不知咸蛋是如何加工的,厂家不知原料鸭蛋是在什么环境下生产的,养鸭农户又不知种鸭、饲料的来源是否可靠……因此,与食品一起流动的食品档案制度,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关键环节。
食品档案的最大功能,在于只要进入市场的食品,不论是直接消费市场,还是作为原材料进入生产资料市场,都要标注其相关信息。比如:粮食、果蔬等种植产品,要标注种子、水源、肥料等来源;加工后的食品,要标注原材辅料的来源、基本工艺等……从上游到下游,层层用可以查询的“档案”来说话,尽管初始阶断可能会很烦琐,但一旦建立将会查有所据,管有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