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5日起,上调信函、明信片业务资费。根据这一通知,信函资费首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本埠由0.6元调整为0.8元,外埠由0.8元调整为1.2元;100克以上的续重资费维持每重100克本埠1.2元、外埠2.0元不变。明信片资费由每件0.6元调整为0.8元。(新华网11月14日报道)
有关涨价的理由,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释是“理顺邮政资费结构,缓解邮政行业经营困难,促进邮政行业发展和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尽管我们看不到涨价与上述理由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只从现行资费标准的执行年限、与其它社会服务的简单对比来看,信函资费涨价也许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涨价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却是一个很难预期的事。毕竟,涨价会抑制消费,由此带来业务量下降的损失,能否补偿涨价之盈,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由于通讯的发达,邮政已渐渐淡出了不少人的视线。对于涨价,很多人可能会以理解的心态淡然视之。但是围绕邮政涨价而透出的行政理念,特别是垄断业涨价的普遍说词,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不容否认,在现行体制下,邮政既承担着一定的公益责任,又要接受市场竞争的挑战,角色尴尬带来经营困难确属实情。但是经营再困难也不是“无账可算”,问题是应该算一笔什么账,该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算。算了单纯的财务账,是否更应该算一算因体制、机制形成的浪费账?算一算投入产出比的效率账?算一算边远地区邮政等公益含量较大的服务,在总体业务中占了多大比重?算一算运行成本中用于业务投入有多少?机关用了多少?用在一线员工身上有多少?用在管理者身上又有多少?如果笼统的涨价理由是“邮政成本提高”,而邮政管理者的潜在理由却是“同为xx级干部,凭什么我的待遇不如其它系统?”那又怎么能让人服气?
邮政网点的整体性、系统性决定着其效益性,谁能说,邮政的触角之广,收获的只能是亏损?信函资费涨价,未必全无道理,但是也绝不等于可以永远拿着“边远邮政”等公益职能作为其涨价的通用理由。问题在于,一些市场与公益搅在一起的垄断部门,却总在拿着这个当说词,这种现象实在应该结束了。
笔者以为,邮政体制的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考虑邮政在大众通讯中的无可替代性,从而将其“公益”与“市场”分开运作,分别考核。其中“公益”部分,不仅服务不能缩水,而且服务价格也要通过听证等方式规范上涨,亏损部分实行政府补偿;而“市场”部分,则放手让其竞争,尽其所能地释放能量。只有将公益与市场剥离运作,邮政才能走出体制困境,政府的公益责任才能充分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