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今日下发通知说,将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域名注册服务,以应对非法注册不良域名,恶意抢注域名,采用炒作、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注册域名的活动。(中新网11月7日报道)
抢注域名,对于互联网知识相对贫乏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今有一批被称为“玉米虫”的人,专门盯着把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商标、人物、事件等作为网站名称。由于域名具有全球唯一性的特点,且知名度高的现成名称,可以马上吸引眼球,所以申请者在申请注册后可以屯积起来,待价而沽。被别人抢注的域名,几经倒手之后,真正使用者常与被抢注者毫无关联。打个比方,使用“海尔”域名的人,您打开其建立的网站后一看,也许是一家食品生产厂商,这会给网民造成太多的“误打误撞”,也对被抢注者形成一定的商标专用权侵害。
1994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由于没有经验,不久我国许多知名工商企业商标被境外公司在网上抢注域名。为了应对抢注,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法规,为域名抢注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域名侵权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的域名抢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盯着知名商标,而且连知名人物、重大而严肃的政治事件都不放过。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两会”、“十一五”等域名被抢注,相关域名在网上被叫出了500万元的价格,后被相关部门判定抢注无效;国奥新主帅杜伊科维奇大概做梦也没有料到,在他正式接过帅印之前,他的中文名字已被“玉米虫”抢注为网络域名。如果这样的域名,最终被推销安全套的人使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凡某一领域出现乱象,肯定是因为这一领域的法规不健全或者是执法不严。比如,何为“恶意抢注”?如果现行法规没有与实际情况吻合的明细规定,规范整顿就有一定困难;再比如,信息产业部曾在今年6月公布过一份域名注册年检结果,当时称正规域名注册机构仅34家,并警告未经批准不得开展域名注册服务。但现实中开展这种服务的远不止34家。那么,谁又该是此类执法的主体?谁又该为法规无法落到实处而担责呢?
对于眼下乱哄哄的域名市场而言,整顿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从规律来看,这样的整顿也只能算是踩了一脚“急刹车”。真正的平稳运行,还是要靠健全的法规、严格的执法、推动网德建设等日常作为来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