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报考公务员顺利过关,北京一些高校大学生打起了“心理战”:
当了解到有人跟自己报考同一职位时,便花钱雇“说客”告知某某人已报该岗位,且其“成绩好”、“门子硬”,而后者大多“中计”,转而改报其他岗位。(《北京晨报》10月22日报道)
有关专家直指这些大学生的做法太幼稚可笑。其实,专家所说的幼稚,还仅仅是指被游说的同学而言。事实上,此事的三个主体——雇人游说者,受雇游说者,被游说者,哪个不幼稚得可笑呢?
先说雇人游说者,一个岗位数百上千人在报考,你雇人游说,只能说服几个身边人放弃竞争,外校、外地的你也能如此操作吗?如此苦心投入,效果却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岂不可笑?再说受雇者,为了同学的区区“一包烟、一顿饭”,就甘愿为别人传递谎言,引其他同学步入歧途,在人格上,除了可怜,岂不同样可笑?而被游说者怎么就不仔细想想,真正成绩好、“门子硬”的,哪有这样到处散播的?再说,躲了这一个岗位,其它岗位自己不知道的“成绩好,门子硬”者还不知会有多少,你又怎么躲的过来?
年轻人做事具有即兴、冲动的特点,他们的幼稚可笑,既有其本身的不成熟,但更多还是折射在他们身上的社会现实太沉重。所以面对他们的“幼稚可笑”,身处事外的我们却笑不出来。
试想,如果不是公务员具有较高的待遇、稳定的前程、荣耀的地位、较小的压力、岗位资历的期权价值,如果没有公务员与就职企业的高风险、高压力、没退路等形成的强烈反差,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挤“独木桥”来报考?而如果不是“独木桥”太窄,又怎么会有这么多可笑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报告公务员的幼稚可笑,首先是党政机关“与民争才”直接导致的;
试想,如果生活中没有“门子硬”顶掉“实力硬”的大量现实,怎么会有大学生以此为“杀手锏”,屡屡游说别人成功呢?
大学生冲着丰厚的待遇投奔公务员阵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存在。而企业不仅在员工待遇上无法与机关相比,而且对员工侵权的概率也高的多。因此在人才市场上,政府既是竞争者,又是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者。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说,前者的“政府强势”应该有所抑制,后者的无所作为更值得警惕。如果二者能够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大学生也就不太可能为报考公务员而焦虑太过,“幼稚可笑”自然也会减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