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魅力不是“秀”出来的

(2006-10-21 11:12:34)
       “超女效应”正在全社会漫延。日前,江苏徐州又在模仿“超女模式”评选全市十大女性“魅力教师”、十大男性“魅力教师”。评选初始阶段,要通过短信投票、网络人气支持、专家评审团的意见,从参赛者中评出前100强;百强产生后继续短信投票,选手择日参加现场比拼,通过展示教学技能及才艺表演一比高低。(《扬子晚报》10月17日报道)

       从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四届十杰青年评选活动,到不久湖南省评选“十佳干警”,我们都看到了“超女”模式的再造。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已经涌起一股“泛娱乐化”倾向。不少人喜欢以娱乐的心态看待世事,喜欢对严肃的事情也加上一些娱乐元素。有了这样的需求,在世事并不可能件件有趣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一些专拣有“兴趣价值”的东西来操作、以博得关注的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拿来“秀”的。尽管主办者强调,此举是要让人们看到教师形象的立体与多彩,但是从活动主题——“魅力教师”来看,主办者表白的初衷,与操作中达到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统一的。

       一般意义上,教师魅力的体现形式主要在课堂上。既然如此,投票者就应该是以候选者教过的学生为主。主办者按照“超女”模式,实行全民投票,而教师的岗位特点,个人的授课能力,又不可能广为人知,更不可能有很深的感受,投票热情再高,也难免盲目。这显然是把大量既无听课体验、又不懂教学的参与者意见纳入评选标准,使“脸蛋人气”成了一道完全与教学无关的“关口”。再从教师魅力的内涵上看,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体现在教学能力上,还附有师德、爱心、为人师表等师风上。“魅力”的丰富价值与深厚内涵,如果被人为压缩成“不需理由,只凭好恶”的娱乐选秀,又怎么能不降低评选的人文价值,怎么能不偏离评选的初衷呢?

       其次,退一步说,就算是教学能力、多才多艺可以展现一定的魅力,但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往往不是在现场“秀”出来的。更何况,一些职业技能教育、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教育,因为受到客观条件以及教育受众面的限制,同样很难用“打擂台”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的。

       尽管有专家建议,今后搞这类活动可将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分开来评选。但是如果从公平角度来看,应该分开的岂止年龄段?而如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划分,评选岂不又要滥俗?“魅力教师”哪里还有价值可言?因此,发起这样的活动,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无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