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启动全球寻找工作以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已收到107条线索。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奇案——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特展”揭展仪式上,北京周口店博物馆公布了其中3条最有价值的重要线索。(《北京晨报》9月27日报道)
自1941年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5颗较为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等珍贵文物遗失后,寻找“北京人”就成了国人一个持久的梦,但是数十年的“圆梦”愿望,却似乎在与人们的期待渐行渐远。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发布的“有价值线索”,却让人总也看不到价值何在。仅以这一次来说,三条有价值线索,一条是“曾经在天津拆房时看到一个水泥箱子,有可能是装头盖骨的”、一条是“曾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实验室看到过头盖骨”、一条则干脆是引自国外媒体的报道——“东京皇宫地下室保管着北京人头盖骨”。最有价值的线索尚且如此“没谱”,那其它100多条线索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联系到去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成立时的诸多背景,敏感的人们似乎嗅到一种炒作的意味。
近年来,周口店遗址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问题曾出现难以协调。遗址的使用单位——中科院认为,只有科学家才真正懂得古人类遗址的科学价值,因而不愿放权。而以水泥为主要产业的当地百姓,为了保护遗址,已经关掉了附近大大小小的水泥厂,专心等着吃遗址的“旅游饭”。可是十多年过去了,每年区区几万人的接待量,显然难以让当地人由此受益。据专家论证,“周口店”的品牌价值在1亿美元左右。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人文景观,目前却受到“使用者只看重其科研价值,没力量、也不想进行开发经营”,而有心经营这一资源的当地政府,又苦于体制原因而难以如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遗址的“外围理念”上动脑筋,通过“政府介入寻找头盖骨”这样的策划手笔,让受众对周口店猿人遗址给予持续的关注,无疑成了吸引客流的一项“软投资”。
如果能够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找到头盖骨,这当然是好事;如果找不到,能够通过“最有价值线索”之类的信息,炒热周口店遗址价值,应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与寻找头盖骨同样重要的,还有久已存在的遗址使用、保护、开发如何协调与统一。媒体的关注点,同样应该放在这样的事情上,而不全是那些并没多大价值的“最有价值线索”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