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9月24日报道,目前宁夏事业单位超编严重,许多市、县(区)财政收入不够支付人头工资,“吃皇粮”的队伍不断扩大,已经严重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
宁夏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事业单位如今是旧体制的最后堡垒,“裙带、低效”是事业单位的最显著特征。由于具有充足的福利保障,现在党政机关进入公务员队伍“逢进必考”,想塞进不具备条件的亲属已不那么容易,但有一定权利的人,却可以在事业单位动脑筋。
不久前,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了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大类职能的思路。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类: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部分投入;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行经费自理,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具备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
但是以目前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千丝万缕的人际联系、利益交叉来看,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脐带”,并不可能随着改革的推进而自然剪断,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人际之间的利益联系无法割断。因此,事业单位的减人增效,也就不可能真正收到成效。
即使按照上述“三大类职能”划分,充其量只能解决事业单位的定位问题。经费自理或转为企业的不用说了,那些“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予以保障”的事业单位,其用人腐败问题如果不解决,即使不超编,效能问题也难以解决。现在,事业单位凭关系进人还比较普遍,此外在一些事业单位还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打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章程”的旗号,同一单位常常有多种身份待遇存在,而那些在现代管理技术面前一无所能的“老人”,往往是待遇最高的“大爷”;而有学历、有活力的年轻骨干,往往是职业风险最大、地位最低的群体,这对于一个团队的涣散作用非常强,但在事业单位却非常普遍。
不止一位知名教授呼吁减少高校管理人员,弱化行政本位;不止一位名医痛感医院行政人员成堆,直接导致内耗多,效率低。学费高,看病贵,很大一部分就是高在了浪费严重的人力成本上。事业单位如何划定类别?所需经费如何保障?运转细则如何确立?功能剥离与成本剥离如何统一?是事业单位摆脱权力寻租、提升效率的关键。而一味把视线定位于“编制”,不在职能、效能以及相应的体制上做文章,即使不超编,也同样没有达到改革的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