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能贷10万元。(《新闻晨报》9月19日报道)
按道理说,副处级、科级是行政职级,就算有“相当于”的解释,也应该是在党政机关范围内,但是人家中国银行却不是这样,职级扯到了教育、三甲医院、金融、能源、邮电、通信、交通、广播电视、烟草、报业、新闻出版等领域。谁都看的出来,这与其说是限定职级,不如说是限定行业。
个人信贷本是消费者个人与银行之间的经济契约行为,现在银行却偏偏要设置职务、行业的门槛——你是某个行业中人,那么你就是有信用的,就可以享受无担保贷款,否则,您哪怕是百万富翁,就是信用再好,这“循环授信额度”也没您什么事。银行的理由明摆着:这些行业人员收入稳定,人员流动性小。一句话,把款贷给他们,放心。
非常不幸,在市场中“找食吃”的我们,可能永远入不了“行”,那么也就注定了自己与信用无缘了。尽管自己确实借的起,也还的上,就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相比,与上述职务、行业中人在信用方面并不差,但仍然无法享受“循环授信额度”的待遇。没办法,谁让你入错了行呢?可道理上又实在让人有那么一点不服气:职务、行业能决定人的信用程度吗?信用到底是出自于人,还是出自于职务、行业?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银行这样的做法也有可以理解之处。毕竟,既省了事风险又小的事谁都乐意做。此事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了一种现象:垄断行业与官场之间、垄断业与垄断业之间的互相施惠,正在强化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社会断裂效应。
什么时候,松下、通用这种规模的公司在中国也多起来了,其麾下员工的信用等级怕是也会随风看涨,银行就不会是只盯着国家机关、垄断行业的“势利眼”了。可是在中国,能够走到这一步的民营企业会出现吗?能够以现代理念及手段、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为运行前提的银行,在中国会出现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又到底该是谁的悲哀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