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去年底调入北大做副教授,工作之余经常客串节目主持人及嘉宾,这一行为受到网友的指责,攻击他“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四处走学术穴是不务正业”。为反驳网友指责,阿忆在博客中公布自己在北大的收入为4786元,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为入不敷出。此举引起了网友极大的反响。(《华夏时报》9月21日报道)
北大副教授月工资4786元,我认为是可信的。不仅如此,一些县级官员两三千元的工资,同样也是可信的。但是同样不难想象的是,不仅这些人决不会辞职,而且还会有数不清的人削尖了脑袋往这些岗位钻。
其实谁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用职级与工资来说明生活质量,往往是说不清的。
首先,同样的职级,同样的工资水平,岗位的含金量往往在着天攘之别。岗位不同,可资利用的资源就有大小多少之分,变现为个人收入的空间也就有了区别,差事自然也就有“肥”有“瘦”了。
其次,同样的职级,同样的工资水平,岗位压力有大有小。有的岗位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有“捞外快”的时间与精力;而有的岗位则人浮于事,优哉游哉,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捞取职外收入。
第三,同样的职级,同样的工资水平,岗位的社会评价不同。同样是副教授,来自北大的和来自一所不知名高校的,身价显然是有着“含金量”差别的;同样是副县级,有的也许只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办事人员,而有的则是新闻人物。
此外,多少收入才能保证不会入不敷出,更与每个人的生活追求密切相关。在阿忆的“流水账”中,儿子的借读费、养车费、商品房月供占了大头,定位于这样的“高端生活”,月入万元恐怕也会入不敷出,这和社会底层民众为了温饱导致的入不敷出,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而既然入不敷出,阿忆为什么还守着北大副教授的位置不肯离开呢?他的坚守,是冲着那四千多元的工资吗?显然不是。既然如此,网友的指责就并非全无道理——戴着北大副教授的头衔,还有时间和精力到处走穴挣钱;财富上虽然无法堪比富豪,但是公众人物的身份,亦可提供可观的社会资源积累;过着有房有车的生活,还总在发出入不敷出之类“骄傲的悲伤”……网友们有什么理由同情你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