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上海,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成为许多沪上白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然而在昨天举行的“纪念推广普通话2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的语言专家和教育专家却指出,在某些行业尤其是上海的工商界,存在着英语过度使用的情况。更有专家直言,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透露的是一种盲从的心态。(《东方早报》9月19日报道)
这样的事,发生在上海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上海城外,都是乡下”,旧上海十里洋场本来有着悠久的崇洋传统。笔者以为,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这样的传统无所谓好与不好,要紧的是自己的感觉。
但是学习、使用英语,又不同于其它崇洋方式。因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自己感觉好还不行,还要顾及交流对象的感觉。如果对方的感觉不那么好,自己的感觉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就本人来说,我的外语不行,但非常钦佩外语好的人。如果是在适当的场合,看到有人用一口流利的外语与人交流,景仰之情总会油然而生。可是如果同一个人用外语在毫无必要的场合卖弄,我也肯定会投以鄙视的目光。上海工商界被指“过度使用英语”,肯定也是因为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让人产生了“卖弄”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使用英语的现象呢?我以为主要缘于两个方面。
一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在学、用英语问题上的自然漫延。崇尚英语交流,显示了企业的档次;使用双语教学,显示了学校的档次;在个人来说,又是素质能力的象征,可以挣足面子。误区也好,歧途也罢,社会普遍心态如此,个人想不被裹胁,事实上并不容易。
二是中国人学英语,因为现实中的中外交流还比较少,从而导致学了又丢、丢了再学的轮回,这是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普及、运用互为消极的尴尬现象。而在一个小范围内创建英语环境,显然具有一种“强制普及”、巩固学习成绩的效果。上海工商界英语使用过度,可能会有这方面的初衷在内。
果真如是,答案也就简单了:对于前者,需要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多加引导;而对于后者,还是交给企业去“各取所需”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