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99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遭“恶搞”不能就事论事

(2006-08-11 00:45:18)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拓宽知识面,告诉学生要多背诵古诗文,注意积累文学常识。但她发现,大多数孩子对奉为经典的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临近,孩子们对“牛郎没钱买房,不能娶织女”之类的恶搞却津津乐道。(《新华每日电讯》8月1日报道)

        流传于互联网,专门利用文化经典的影响力,进行脱胎换骨式恶搞,以求得强烈反差效果的娱乐性恶搞,近年来有泛滥之势。思想相对成熟的中老年人,对此或可一笑置之,或嗤之以鼻,影响未必很大。但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却不能视而不见。

        不能不说,恶搞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首先,在思想内涵上,由于历史局限,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与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反差已有很大。而现代人却没能将其做出相应的“精神提纯”;在传播方式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始终停留在“原汗原味”的状态,没人对其做出通俗化解读。再加上学习过程中被强行灌输,孩子们厌倦、排斥就不奇怪。而在竞争的压力与“泛娱乐化”盛行同时存在的当代,文化经典既不能直接为人们提供“换饭吃”的技能,又恰好具备了制造反差效果、从而娱乐身心的条件,恶搞流行可谓水到渠成。

        其次,恶搞内容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不难想象,生活中首先有了买不起房这样的事,才有了在恶搞中发泄的内容;生活中首先有了做好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这样的事,才颠覆了孩子们的道德观。如果生活中不是这样,想恶搞,怕是也难有这样的想象力。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发泄的平台,但我以为发泄也不能太过。不能只要自己认为好玩、好笑,就不顾一切胡乱编排。对此,政府应该适当加强管理,网络传媒也应该更多一些责任心。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国家党政司法等部门的齐心协力,把科学发展、净化社会等工作做的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