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发布25周年之际,卫生部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宣传活动现场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原定由9家母乳代用品销售和生产公司签署行业自律书,最终只有6家企业签了字。(《法制晚报》8月5日报道)
据悉,近年来我国纯母乳喂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母乳代用品的促销活动,已成为近年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遏制厂家促销对产妇的诱惑,卫生部推出了这项“签署行业自律书”的活动。但始料未及的是,三分之一的企业竟然选择了“不买账”的做法。
企业拒签自律书,表层原因可能在于自律书的内容无法接受。因为自律书明确承诺“不发布婴儿母乳代用品广告,不向医疗保健机构赠送婴儿母乳代用品产品及样品”等五项最主要的促销方式。如果真的践诺,市场后果难以预料,这是任何企业都必然谨慎面对的大事。
企业拒签自律书的深层原因,其实更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让我们对这样的自律书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产生了疑虑:卫生部,宣传周,原定。毫无疑问,卫生部是中央级政府部门,对企业具有相当的影响及控制力;宣传周,则表明签署自律书是卫生部非正式行政行为的产物;原定,又分明是在告诉人们,签署自律书活动是一场事前策划。如此这般,围绕这份自律书所透视的信息就是:政府在利用自身的行政影响力,以一种“非正式行政行为”的方式,拉上几家未必情愿的骨干企业,以“行业”的名义签署自律书,以更好体现宣传周的主旨。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从行政视角看,这样的做法可谓轻车熟路。但问题在于,如此背景下产生的自律书,不仅遭到拒签没什么不合情理,而且对于没有拒签的企业,人们也不免心生疑虑:他们真的能够履行承诺吗?
倡导母乳喂养是一件好事,但也决不是仅通过限制母乳代用品促销这一个途径可以解决。奶粉企业拒签自律书,应该尴尬的决不仅限于活动主办者。更应该蒙羞的,是系统化解决问题思路之贫乏,是没人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使这样的好事能最终更有效地办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