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选择性拒客”解决了名校游定位问题

(2006-07-31 23:16:55)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为维护北京大学的正常秩序,校方将对参观校园的人员数量和对象加以限制。原则上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不予接待,只批准中学生团体进入。保卫部接受申请并审批时,不接待旅行社和相应的业务公司,只接受中学和教育机构的申请。未经审批的团队不予放行,团队车辆禁止入校。(《北京晨报》7月24日报道)

        此举一出,照例又是争议一片。有人说,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哪个地方的人,都有进北大看一看的资格,惟独北大没有拒游人于门外的权力。作为有百年光荣历史的北大,本就负有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门口应设“欢迎参观”的牌才对,岂能闭门谢客?这样的理由,让人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感觉——属于“全国人民”、且值得参观游览的地方太多了,难道都应该“欢迎参观”?全国人民的北大,首先担负是全国人民的教育使命,这个使命当然要通过教书育人的“正业”来实现,对正业丝毫的负面影响,我觉得都应视为得不偿失。

        之所以出现上述争论,我以为主要在于当前对名校旅游尚处于一种定位矛盾中——公益旅游?商业旅游?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笔者认为,从“名校游”人文景观更为突出的特点看,应该被视为公益旅游,但现在众多旅行社拿着名校游当卖点,且没有任何节制意识,如果名校再不行使自身的客流控制权,公益游与教学科研必然互为干扰,最终两伤。而北大的上述规定,正是针对于此做出的。首先,拒绝旅行社等商业组织,只接待教育机构,使名校游的公益性更纯净;其次,不接待小学生,是因为小学生对于名校的人文景观理解不深,且距离高考来日漫长,“励志”效应尚不强烈;第三,拒绝只针对旅游团体,对个人入校参观依然畅行无阻。当然,北大的做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那就是新办法出台,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过渡期,不该让那些处在新老办法交替期、通过旅行社组织参观的旅客吃闭门羹。

        前几年,京城某报曾以《暑期游清华,门票20块,该不该收》为题,对名校游的某些做法提出过置疑。当时的清华,收取游人20元门票钱,肯定不是因为自己“穷疯了”,而不过是想以门票抵档一下过多的游人而已。事实上,清华当时此举受到人们的置疑,同样是因为对名校游缺乏定位而引起。现在,清华是否还在收费,笔者不得而知。但是几年来,这个问题始终还在困扰着名校游。北大的上述做法,我以为应该为名校游的定位画上一个句号了。那就是:坚持公益原则,开放不误正业,实行总量控制,满足最该满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