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难点还是“灰色空间”

(2006-07-31 23:02:38)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近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了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大类职能的思路。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则再划分为三类: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部分投入;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行经费自理,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具备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第一财经日报》7月26日报道)

        目前事业单位的积弊有目共睹。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事业单位如今是旧体制的最后堡垒,几乎可以认定为“裙带、低效与腐败”的代名词。党政机关,如今进入公务员队伍“逢进必考”,想塞进不具备条件的亲属已不那么容易,但有一定权利的人,却可以在事业单位动脑筋。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的确是个“早该如此”的事。而上述的改革思路,尽管从认识意义上看,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方案。但是从操作层面上来看,执行到位并不容易。

        问题最大的,在于公益服务事业单位这一部分。尽管划出了三类不同情况,并依照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但是在操作中最难界定、最容易形成的,还是后两类——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

        以目前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千丝万缕的人际联系、利益交叉来看,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脐带”,并不可能随着改革的推进而自然剪断。试想,如果有几家事业单位都被列入“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最终得到的财政支持,可能会有天攘之别。原因无他,盖因“按照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程度投入”的解释空间太大;而“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本该完全实行经费自理,但又出来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买谁的服务?不买谁的服务?以什么价格来买?又有了太多的寻租黑洞。这样的改革,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细则支持,很难实现良好的初衷。

        根据公益含量的多少,对事业单位实行公益化与市场化分类管理,让市场化者专心琢磨经营,让公益化者专心研究服务,在不同运作规范的约束下发挥相应的职能,这样的思路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事业单位的功能剥离与成本剥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精心处理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改革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