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自己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见报,南京某知名高校一大学生竟然在材料中夹了300块钱一起交给记者。事后,该学生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也没有办法,是被老师逼的。”而据记者调查,各高校每年都会对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奖,院与院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判断社会实践成果是否优秀,媒体重视程度、是否有相关报道则成为评奖的一项重要依据。(《南京日报》7月19日报道)
笔者一位朋友,其上大学的儿子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外地搞暑期社会调查。在为其行程安全等问题担心的同时,他也对这样的活动寄予了很大期望: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学一些死知识,就是在虚拟世界寻找快乐,无论在健全人格上,还是提高能力素质上,都非常不利。所以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带着课题到生产、生活第一线走走看看,确属必要。可是,如果这位家长们知道了高校在逼学生给媒体送红包、通过是否发表来确定报告价值的做法,他的期望肯定会被大大地泼上一盆冷水了。
以“红包”开路发表调查报告,让见了报的调查报告为学校争得名誉,让名誉为学校形成正面评价……这样一条利益链,让我们看到,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顶端的大学生,事实上成为创造利益的廉价劳动力;处于中段的媒体,可以得到一些现成的稿源,还可通过这些调查报告提供的线索,免费获得一些新闻源;而处于末端的高校,则是能通过见报评上奖更好,评不上也没损失什么,几乎是“只赚不赔”的角色。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安排上,一些高校态度是浮躁的,做法是“灰色”的,亟需在指导思想上寻求突破。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到底是一项什么活动,直接决定着调查报告的评价标准。笔者以为,该项活动更多应该立足于结合课堂所学,让概念、理论见之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专业素质,为未来的职场生涯做出“预热性适应”而已。一句话,还是应该围绕一个“学”字做文章;而上述高校的做法,显然是在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复杂社会问题能够拿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正规报告,几乎是在承担一个“准社会学家”承担的工作,这无论如何不应该是暑期社会实践的初衷。退一步说,就算让学生做个“准社会学家”也有几分必要,但以媒体刊发与否决定调查报告的价值,也足以说明高校并没把心思真正放在这项活动本身上。试想,媒体发稿的标准,与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能完全划等号吗?对于这一点,高校领导们能不知道?这样做,岂止是安排上的不科学、不严谨,更败坏了社会风气,且对大学生们起到了“反面洗脑”的作用。
根据上述情况,我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做出明确定位,并对各高校此项活动的组织予以引导,并能开创一套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以取代“媒体报道”之类的评价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