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加上海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们透露,教育部正在调整大学专业目录,一些现有的本科专业可能明后年将不再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校长纷纷建议,本科应取消管理、法律等专业。据了解,大学校长们的建议直接影响着教育部大学专业目录调整。(《北京晨报》7月18日报道)
不容否认,大学校长们以“管理专业本科生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必要的阅历,不适合从事这些专业”为理由,提出取消这些专业的建议,我觉得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就不相信,管理学也好,法学也好,难道用人者就没有一个层级需求?难道法院里一个书记员的岗位,也要法学硕士才能胜任吗?难道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一定个个都是总经理的材料吗?管理、法学的相应领域,就真的只能通过攻读研究生的渠道,以高度专业化培养的方式来与社会需求对接吗?事实上,取消本科管理、法学等专业的建议,可以认定是高校面临“人才高消费”市场挤压,退而求其次地想通过淡化专业、强化“通识”,把本科教育矮化为一种“劳动力教育”而已。只是还没有权威机构明确进行这样的定位而已。
笔者并不否定这样的定位,本科走入“大众教育”的趋势,其实就预示着这一天早晚会来。问题在于,在教育者认为“没有阅历的十八九岁学生学不好管理专业”、而社会用人单位又不可能只需要高端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本科教育是将这些专业一刀砍掉?还是根据充分的社会调研,把这些专业办得更加符合社会各层次用人的需要?如果倾向于前者,因本科人才“高不成,低不就”而同样应该砍掉的,决不仅限于管理学、法学,一些基础学科甚至工科,也有很多应该被砍掉。举例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但据笔者所知,在用人单位,该专业真正的技术岗位,近年用人起点都在硕士以上。而本科毕业生只能沦为或学非所用,或在业内从事边缘辅助岗位。如果按照“专业硕士”的培养思路,这样的本科专业是否也应该砍掉呢?果真如是,本科教育还剩下了什么?
本科教育的专业调整,直接取决于其职能定位。换言之,调整专业的前提,是首先要给本科教育定好位。是培养技术、管理人才?还是只培养“智慧型劳动力”?只有这个根本问题有了明确答案,调整专业也好,改变教学内容、教授方法也罢,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