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历史还是文化?

(2006-07-19 00:09:45)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以人物与典故联系之紧密,提到柳下惠就不能不言及“坐怀不乱”。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以三黜不去、坐怀不乱、严明审案等典故而被大众熟知。日前,著名姓氏研究家柳哲先生,向记者展示了秘传两千多年的一套柳氏家谱。可面对记者,柳哲先生却称“坐怀不乱”疑似编造,矢口否认这种联系。(《北京娱乐信报》7月17日报道)

    不知这位柳哲先生忙着否认柳下惠与坐怀不乱的联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但是一个起码的事实却无法否认,在民间,柳下惠的“三黜不去”、“严明审案”没人能够记住,而“坐怀不乱”却延绵不绝地被后人记住。不论对此声明多么不遗余力,这一点也是难以改变的。

    历史上的柳下惠到底有没有“时大寒,忽有女子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的经历,现在只能说无从考据,断然其有或其无,都不可取。但此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我以为不是一个历史真伪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价值的问题。换言之,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更需要这样一个掌故,而没必要去管历史上是否真的确有其事。
 
    而从文化的角度说,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曾有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精辟论述,即:由思想家等所创造的经史子集等大传统,是经过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渠道传入至大众中去的。大传统不都是原封不动地传入民间,而往往是经过小传统的过滤、取舍、增减、改造以至再创造等等有意或无意的加工过程。不难想象,坐怀不乱作为一种君子道德的象征,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而作为传播方式,元人胡炳文的《纯正蒙求》也好,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不乱附妄》也罢,无非也是上述将大传统向小传统做出的过渡,如此而已。因此,大可不必为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而费心思。

    此外,从否认柳下惠与坐怀不乱之联系中,笔者也感到其中有一种隐隐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内——“坐怀不乱”式的古板,是否有点不符合时下倡导的“人性化”了?再颂扬坐怀不乱,是不是会有文化倒退之嫌。果真如是,历史的真伪,同样也是被摆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