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生员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突然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财经时报》7月1日报道)
《财经时报》从不同角度展开的系列报道,应该说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还是觉得,香港一些大学目前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利用国人对香港的某些神秘心理,炒作的诉求更多一些。把清华北大扫为“二流”的资本,本该是师资和学生素质。但是香港大学赖以“扫”清华北大的,一是奖学金,二是就业率。如果说,奖学金的吸引力还比较直接的话,就业率、就业质量就有些“画饼”的意味了,因为谁也不敢说四年后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样。更何况,学生素质,也不是单凭就业率、就业质量这一个视角,就能准确评价的。
香港大学在炒作也好,玩儿“品牌镀身术”也罢,起码还有一个“教育市场化”的办学理念撑在那里。仅凭这,将内地一流大学扫为“二流”的可能性,肯定还是大大存在的。而内地一流大学的真正危机,在于隐性市场化与显性官僚化而导致的价值取向混乱。
价值取向混乱的最集中表现,在于大学没有真正的自主定位——缺少真正的社会独立人格,活不出真正的自己。大学办的是高等教育,本该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可是现在,招生时要考虑地域公平、要照顾“地主”、要应付形形色色的关系,不能完全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才;在运行机制上,不仅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一条线”领导,还要承担“办社会”的一应杂项,负重太大……;在管理体制上,内地大学的真正主人,是大大小小的管理官员,教授不过是打工者,学生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在产品”。以生产产品的思路来办教育,尽管规模可以扩大,但教师的态度只会日益消极、教法只会日益陈旧,“产品”的活力也会日渐降低。
成也官办,败也官办。内地一流高校,举全国全民之力打造,承载着远比香港大学多得多的的使命。但也正由于官办,政府要通过大学要政绩,民众要向大学要公平,唯独真正的办学规律没人重视,唯独大学的“活不出自己”没人在意。而香港的大学,正是瞄准了内地高校这一致命软肋而出击。要么彻底公益化,要么彻底市场化,让所有大学行使完全独立的社会责任,否则被香港大学扫入“二流”,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