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上映,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大声呼吁中国应尽早设立影视分级制度。在他看来,《达·芬奇密码》“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更像恐怖片,缺少美感和艺术性,至少不适合小学生观看。儿童对这样的影片不仅看不懂,而且可能产生恐惧感,影响心理健康”。(《中国青年报》5月29日报道)
近年来,有关电影分级的呼吁、提案此起彼伏,但是实质性的行动却始终没有。分级制为什么会如此难产,报道中的一个调查结论似乎从一个侧面做出了注脚。调查中,应借鉴国外分级制的意见占35.6%;从“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需要”角度赞同的占25.1%;从获取国际大奖的角度赞同者占17.4%;而认为即使分级也很难进行管理的占了13.2%。由此可见,在总体取向上,绝大多数人是赞同分级的;而难以操作,又成为人们的最大担心。
“分级”的真正内涵是管理。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如果仅仅是从内容上把作品列入了不同的“级”,而在管理上没有实质的改善,那些“少儿不宜”的作品,是绝不可能从少年儿童的视野中消失的。如果一方面因为实行了分级而加大了成人作品的“刺激”标准,另一方面又对少年儿童把关不严,那岂不是走向了初衷的反面?
以笔者的有限经验来推测,就现在的各方面条件看,所谓的“分级”,不过是把堆在一起的文化产品,按照年龄层次重新归入几个“抽屉”而已。至于每一个“抽屉”里的内容标准如何制定,如何保证不让每个“抽屉”的相应受众随便“串门”,我看未必能被有关人士所重视,或者重视了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如果电影分级最终被做成了这样的一锅“夹生饭”,试想,这除了给一些“拿着‘成人’当卖点”的文化商人提供炒作的工具,还能有别的意义吗?
电影分级,无论初衷有多么的好,但以我国社会管理盲点之多、实施背景之复杂,如果不在实施细节上下一番大功夫,效果与初衷相背离的结局,几乎无人怀疑。因此,政府眼下该做的是,首先从不同视角来考虑分级的复杂性,在法规的积极性与可操作性上寻求更多的平衡;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复杂”为无限拖延的借口,向民众交上一个兑现的时间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