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北京市就出租车租价由每公里1.6元调至2元的方案进行了听证。在25名代表中,有9人反对。仅有的两名出租车司机代表对涨价方案均表支持,这与此前媒体公布的9成司机反对的调查结果截然不同。(新华网4月26日综合报道)
应该说,这样的听证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将代表的观点与其它要素结合起来仔细品读,又不难发现其中的耐人寻味之处。
其一,出租车司机代表本来就只有两席,两人又异口同声支持涨价,这与会外进行的各类调查结果完全相反。尽管听证方案临时增加了“老车型每月补贴100元”一项,但这决不可能左右“的哥”们对此事的根本态度。因此,两位“的哥”代表的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这一群体,甚至是否为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不能不让人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二,仔细分析听证观点的分布结构,笔者发现,同意和基本同意涨价的代表,基本都是北京市属单位从业者,而反对涨价的代表,除了部属院校的学者,就是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利益关联、用不着“王顾左右而言他”者。我以为这决非巧合。
硬要给这种“耐人寻味”找到人人认可的答案,我觉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只要这些现象能够引发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就足够了。人们不难悟出,听证只是解决了某些程序上的公正问题,但是还解决不了享用信息不平衡、搏弈力量不平衡的问题,甚至连真正的畅所欲言问题也未必能够解决。就出租车涨价来说,听证会上的观点交锋,其实只是社会声音的一部分。上述“耐人寻味”的现象,事实上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种无声语言,甚至比现场的争论更生动。
有代表称:“我十分羡慕上海的出租车行业,他们的租价早和当地经济接轨了……我希望通过这次调价可以把租价和经济水平联系起来。”弦外之音,是“不涨价就对不起北京的经济水平”,这样的意识,于涨价来说,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呢?再比如,有出租车公司或“的哥”认为,租价上涨以后短期内生意可能会不好做,可是等乘客适应了以后,该打车的人又回来了。以前有“小面”的时候,都换成1.2元的夏利了,人们也有意见,可没过多久这些客源又都回来了。这样的观点,到底是市场规律,还是垄断规律?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柴晓钟表示,将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方案,保证本次听证会不走过场。但是怎样做才能保证“不走过场”呢?我以为一要保证自己的屁股坐正,二要真正“读”懂听证会——有声的观点、无声的现象都要读;要读直接观点,也要读弦外之音。否则,不走过场是很难保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