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电视中,看到了红色经典《沙家浜》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并即将播出的预告。这让我想到了3年前,有关小说《沙家浜》所表现的“人性化”争议。
三年前,将阿庆嫂写成与胡传魁和郭建光“三角通奸”荡妇形象的小说《沙家浜》,受到社会各界的严厉讨伐。但是,小说作者鼓吹的“人性化”写作,却一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被主创人员作为重要“卖点”而推出。《林海雪原》对杨子荣形象的大胆“再创造”,已让观众倒吸冷气……
应该说,“人性化”作为表现手段,本身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小说《沙家浜》之所以惹出众怒,我以为根本在于,它所标榜的“人性化”,只是从人最原始的本能出发,着眼点放在挖掘人内心深处最隐秘、最不便示人的东西上。让情节、事件随着人的本能走,这又怎么能不招人反感?
据媒体报道,电视剧《沙家浜》并未对原有情节“大动筋骨”,尤其是“智斗”一场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阿庆嫂的扮演者许晴也表示,与其他“红色经典”剧中为表现“人性化”而给英雄人物添加感情戏不同,《沙家浜》完全没有为阿庆嫂设计感情戏,“我们不想用滥改‘红色经典’来赚取收视率”。话虽如此,可是洋洋几十集,《沙家浜》靠什么撑起来呢?靠什么既对的起“红色经典”,又能让人有滋有味儿地看下去呢?
说实在话,我是不敢对这部作品抱有过高期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