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郑州市物价局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荣誉。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在该市召开的行风评议结果通报会上,物价局排名倒数第一。公众之所以对其如此评价,与“听证会就是涨价会”密不可分,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源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刚性上升,使物价部门频频举办涨价听证会而成为“众矢之的”,也确属无奈之举。(《郑州晚报》4月20日报道)
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放开的商品极少,大部分商品实行政府控制价格。但是在经济转轨之后,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已放开,物价部门工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硬性审批逐渐过渡到监管服务。在新职能面前,官方与百姓对物价工作的评价,肯定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此,“4项国家级荣誉”与“行风评议倒数第一”集于一身,也就不那么让人奇怪了。
行风评议排名靠后的部门,工作内容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比起那些间接服务于群众的工作部门,正是这种“直接”、“直观”的特征,让他们承受着更多的“评议压力”。因此,起码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完全以行风评议的结果,来判定其工作成绩。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时刻将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府物价部门,不能长期无视百姓“倒数第一”的评议,而应该把如何拓展监管服务空间,尝试新的工作评价体系,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来完成。那么,政府物价部门新的服务空间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本部门的工作职责、相关政策以及某些行政行为,让百姓更充分地予以理解外,物价部门当前最需要做的,是能够掌控那些产品直接服务群众、又属垄断经营行业的动态成本,不能让人家的“成本清单”骗住。这几年,物价部门给百姓的一个最直观感觉就是,垄断行业说什么是什么,对人家的“行业内幕”既不懂、也没有关心的热情,只是按照相关政策法规,消极地按部就班“走程序”。
实事求是地说,想让物价部门成为各垄断行业的“通才”当然不现实,但是从完善监管服务职能的角度说,完全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做顾问等方式来解决。听证会成为“涨价会”是百姓意见的焦点,我想决不是百姓们不通情理,应该反思的是拿到听证会上的听证方案,物价部门是不是真正进行了把关。真正“无法抗拒的成本上升”有多少?垄断部门自己经营管理不善转嫁到价格上的又有多少?如果听证方案中对此没有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听证代表的注意点又怎么能集中到更接近实际的基点上?听证会又怎么能不开成“涨价会”?物价部门只有切实履行这些责任,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角色尴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