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99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忘家乡话”真的那么重要吗

(2006-02-28 18:00:36)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如何让留学美国的儿子记住乡音,无锡一对夫妻专门录制无锡话寄给儿子,让儿子对照练习。起初,夫妻俩自己对着录音机说无锡话,感觉还不够多,又动员亲戚录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5盒装满无锡话的磁盘终于出炉,赶在春节前寄给儿子。(《扬子晚报》2月5日报道)

        只为让儿子记住“你的祖国是中国,你的家乡在无锡,你的乡音是无锡话”,这对夫妻可谓用心良苦。可他们的良苦用心,在笔者看来,却因“形式远大于内涵”而并无多大价值。事情明摆着,是否忘了祖国、家乡,和会不会讲家乡方言并没有必然联系。换言之,会讲无锡话,不一定会热爱无锡。反之亦然。

        方言虽然也算历史文化,但并不是所有历史文化都需要刻意保护。一是方言作为传承力极强的文化载体,根本不用担心会从当地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就算是一时忘掉,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人,也能很快再次学会;第二,方言同样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不少新词、新调也是随着时代不断更新,与其保护,倒不如“推陈出新”更准确。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曾在汕头生活过一段时间,与一位归侨朋友聊天,曾谈及侨胞在国外的人际交流。据他讲,国外的华侨在对外交流时,基本上是“与家乡人讲家乡话,与家乡之外的中国人讲普通话,与外国人讲英语”。与家乡人讲普通话,确实有亲切感,可我们更要看到,在国外的人际交流中,与外国人、故乡之外的中国人打交道,肯定要大大多于家乡人。在精力不很充足的情况下,如果确实需要在英语、普通话、故乡方言之间做出取舍,我看舍弃故乡方言的,决非少数人。因为工具性的实用诱惑力,肯定要远大于“故乡情结”。

        近年来,方言的影响力,有随着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呈正比扩大的趋势。有些人因此有意无意地以方言昭示自己的地域优越,从而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夜郎自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刻意地维护、传播方言,极有可能在客观效果上强化这种心态,导致域外之人的反感,这反而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这样的“家乡情结”,意义也就很有限了。(200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