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务策划文案——文章列表 |
有些企业采取“首先挑起争议”的做法,当然,这些争议一般并无多大意义,比如前年某饮用水企业挑起的纯净水与矿泉水的争论。虽然争了半天最后无果而终,但纯净水的概念因此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印象。
有些企业强化一些可能并不重要的指标,以标榜自己达标而别人不达标抬高自己。如近期的无抗奶炒作,这样的指标百姓根本不可能搞的清,达标不达标几乎都有“混水摸鱼”的嫌疑。
有些企业从产品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角度来炒作,比如保健品或药品,他不首先说产品如何好,而是先说该产品所治之病是如何如何可怕,通过先把消费者“吓住”,来扩大市场销售。
有些企业通过立体化地了解市场空间、专扎消费者“需求穴位”来炒作。比如去年某品牌家用轿车上市之前的概念包装,就是这种炒作最典型的案例。其成功首先在于把消费者的需求摸的非常透,“牌”也打的恰到好处:第一是性能价格比——带电动窗、安全气囊等不少中档轿车的配置,价位却只定位于10万元;第二是价格区间抓的准——此前的国内家用轿车或在七八万元以下,或在十三四万以上,惟独没有10万这一挡的车;第三是巧借大品牌的效应——炒作之初基本不提自己的品牌商标,而是大谈特谈“小别克”,让别克进而是美国通用的商标先罩住自己……。如此这般,招致媒体趋之若鹜般报道,消费者的胃口被吊的老高。尽管产品上市后与人们的心中所盼并不太一样,但这样的炒作并太不招人烦,厂家的目标显然是达到了。
有了商业行为就会有商业炒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炒作”并非全是贬义。像上面提到的家庭轿车的炒作,应该说就非常高明——“需求空间”找的准而细,把人们能够感受但没能说的清的概念全给说出来了,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又基本没有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效果当然可观。反之,将“有抗”、“无抗”作为牛奶的炒作点,就实在有些“没话找话”。炒作这个概念的人可能不会想到,在消费者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手法上都分不清这些“劳什子”的时候,最大可能的选择,就是谁的都不信。或索性不买,或转而将目光盯向国外品牌。真的到了那一天,“创造”这个概念的厂家可能会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进而连自己也牺牲掉。(20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