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有三条与今年高考有关的新闻。如果单独看这三篇稿子,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将三篇联系起来读,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头版头条《技校招生由冷变热》无疑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人才市场正在经历较大的变革,人才的概念,正在日益由单纯的重理论概念轻动手能力的“文凭是举”现象,向其相反的方向“矫枉过正”着,而且这股潮流短时间内不会过去。而第16版《落榜了,我要写点东西》与第6版《宁波一考生高考失利自杀》两稿,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今考生对待高考的基本态度,前者以近20岁还要复读的雄心,来追寻自己的大学梦想;而后者只因比预想的高考成绩差的较多,便以极端的手段了却了自己的大学梦想,让人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种人、这种事。
从当今考生纷纷选择复读,认谁了“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情结中,很难说他们的选择都是理性的。本科毕业就一定能当“白领”?谁说的,看看那些提个小包拉广告、跑推销的,本科生占了多少?他们不是一样在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就职,和没多少文化的打工仔干着一样的活儿吗?别说一般大学,就连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都说当今的“名校效应”最多只有一年,而当这个效应期一过,连自己都羞于向别人提起自己的母校,怕让别人“高看一眼”而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说技校、高职培养的就一定是“蓝领”,而“蓝领”就一定是臭苦力?谁说的,一个高级技工的地位、薪酬,足以令其对本科毕业的白领或准白领们“居高临下”一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实现理想的自由,但问题是理想只有建立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其追寻行动才可能有意义。
生活中,中老年人常常会悟出这样的道理:穷多年努力而苦苦追寻的东西,追寻到手后却发现,原来这“成果”远非原来期望的那么有价值,那么值得“一搏”。年轻人有股为理想而拼搏的锐气,这固然难得,但如果把这股锐气用错了地方,不也同样令人惋惜吗?(2002-7-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