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7月3日《青年话题》洪巧俊《志愿级差分让考生犯难》一稿,实在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今年早些时候,媒体相继报道了今年高考招生政策的新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各高校在招生时严格以分录取,不得歧视非第一志愿考生”,有的媒体甚至乐观地打出这样的大标题:并非梦想——第一志愿报清华,第二志愿报北大。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家长,笔者很为今年的考生们庆幸了一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届考生及家长们又渐渐地变得垂头丧气起来——在各高招咨询现场,各高校谁都不说歧视非第一志愿考生,可是高达四五十分的“志愿级差分”,让人觉得丝毫没有改变事实上的歧视,这又怎么能让人轻松的起来呢?
作为过来人,我最清楚,在选报志愿中,最难受的是那些比中等生偏高,比优秀生又差那么一点的考生,这类考生报一般院校不甘心,报全国重点又觉得要“踮脚尖”,报志愿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摔的非常惨,连个一般院校都上不了,只好复读。像洪作者所提到广东的情况再典型不过: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的级差高达50分,如果第一志愿落榜,第二志愿按减掉50分再录取,则极有可能第二志愿也取不上,最终落个“一滑到底”,优秀的学生上个最次的学校。
不光是我,所有的考生及家长都不可能理解:各高校为什么那么看重考生填报的是第几志愿?难道只有报了第一志愿才算是“看的起你”?难道第一志愿的600分真的就比第二志愿的650分更值得你们青睐?“第几志愿”的价值难道就真的高过分数?难道争取高质生源、培养优秀人才不是高校招生根本目的?难道在打破志愿、以分排序的具体操作上真的很难?
“考的好不如报的好”问题,年复一年地困扰着考生和家长们,甚至就连高校的有识之士也都早就为此呼吁,可时至如今也没有解决的迹象。考生及家长面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能是心惊肉跳地报,然后听天由命地等,除了无奈,他们还能怎样呢?对于教育官员们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过程”,而采取无为而治的“慢慢来”态度,可对于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的考生及家长来说,事实上的“一报定终身”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太沉重、太紧迫了?(2002-7-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