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高龄的陈荣杰老人,以一个普普通通退休干部的身份,20年里与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斗法,先后将20多名比他官职大得多的贪官拉下马,被称为“太平洋警察”、“反腐斗士”。论活动能量,论社会地位,他与三湘第一女贪蒋艳平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但他的穷追猛打,依然令蒋艳平被迫缴械。我们敬重陈老这种嫉恶如仇的精神,赞赏陈老“舍得一身剐”的勇气,钦佩陈老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永不言退的执着。
从报端披露的相关文章中我们也发现,陈老的“反腐”早已区别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人与事,也不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从心态上,陈老已经形成了很深的“反腐情结”,从规模上,陈老几乎已成为全省百姓们的“反腐代言人”。他每天在家里接待群众来访、10多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2000多个装满来访记录的档案袋,其中就包括编号为362号的蒋艳平一案。陈老的反腐气魄、反腐境界、反腐手段都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与层次。从精神境界上做出评价,“反腐斗士”当之无愧;可从社会效果上做出评价,说陈老的家是个“民间信访督查部”也当恰如其分。
“民间信访”,这话有些人听起来可能会不那么入耳。但笔者以为,类似于陈老这样的“民间信访”,其存在土壤,首先在于国与民之间正常渠道的言路相对不通。尽管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党政机关的某些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视百姓如草芥、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不力的现象,还是大大伤害了不少反映问题的平民百姓。不管我们在制度上、口头上承认与否,办事认人,看人下菜,在各机关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同样是反映问题,普通百姓可能会没人理睬,而反腐反出了名气的陈荣杰老人却可能没人敢不买账(起码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我们承认这种现实的存在,只要我们在短时间内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民间信访”就一定会有它的生命力。
无可否认,“民间信访”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正常的行政、司法程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道理上讲,我们应该完善法制建设,最终让公民都能从正常的行政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从现实大环境看,真正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现阶段作为正常渠道的补充,“民间信访”就既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更有疏通政令渠道、还党纪国法以尊严的存在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法人意义上给“民间信访”一个适当的地位与名分,帮助、扶持他们解决诸如工作系统化、发展规模化等问题,就应该是有关部门不仅停留在认识意义上的事了。(2004-9-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