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造假已成了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其规模化、集约化也不断升级。我们在媒体上就耳闻目睹了不少“造假一条街”、“造假村”之类的报道。作为不谙此道的我们来说,别说让我们亲自干,就是想想这些事来怕是都能愁死:干这么大,万一给执法部门抓住怎么办?万一买主们有后顾之忧怎么办?可看了《焦点访谈》对天津市蓟县的“拼装倒卖报废汽车”长达3公里“产业长廊”的报道,我不禁为自己颇有几分迂腐的“书生气”而感到可笑。
——您还担心万一被执法部门抓住怎么办?人家工商所就设在造假者的市场内。造假者人人都有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而且主营项目就是“拆卖报废车”。国家明确规定的“报废汽车由各级物资再生利用公司负责回收,其它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收购、拼装和倒卖”,在工商管理部门这里就成了废纸一张,废话一句。核发执照公开鼓励造假,那造假者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您还担心买主们买车会遇到障碍?人家乡经济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明说:“原则上是不准卖整车,但是你把大架子号登记清楚了,给你开个买车证明也未尝不可”,而这“未尝不可”的全部代价仅为区区50元的手续费;而在当地国税局里交上了购车款4%的税后,买主又很顺利地得到了购车的完税证明——税务局同样不问车的来源。
——您还为车架子号码与购车手续的号码不一致、怎么上牌子而发愁?人家卖车老板说了,只要花上100元,到车辆管理所就能帮你打上一个新号。
——您说,您还有什么愁的……
过去人们连想想都感到“罪过”的事,今天那些“靠胆子吃饭”的人们已经玩的得心应手了;过去本是捉“鼠”的“猫”们,如今不仅早已“猫鼠同笼”,而且已经结成了共存共荣的“统一战线”。要说地方官员们压根不知道诸如造假一条街及其“绿化通道”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恐怕没人会相信。以此推理,他们的默认与放纵是不言自明的,那么,他们又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们那些“管官”的官们,总不能也为这些失职的人们再开“绿色通道”吧!(2001-3-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