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铁路部门一向对学生的票价优惠政策,却对民办大学的学生关上了门。当事学生的愤懑不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对民办大学有歧视之嫌的行为并不仅自今日始,也并不仅限于铁路客票的优惠政策这一项上,只是没有这一次的反响强烈罢了。就事论事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是非常不应该的,其最大的理亏之处就在于此类行为与国家倡导的多渠道办学、多途径成才的精神是相悖的,理所当然应该受到人们的谴责。
可是,当我们听到铁路部门的申诉时,又觉得他们的难处也的确令人同情。铁路再也不是过去的“铁老大”了,他们也同样面临一个走向市场的问题,况且他们近些年的市场化改造还颇有成效。历史形成的学生票优惠已然让他们背上了一个不得不背的包袱,那遍地开花、真假难辨、类别杂芜的民办大学再要挤上这优惠列车,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不公平。从常理上说,我们总不能以制造新的“不公平”来填充另一个“不公平”吧?总不能就为了这个让铁路再退回到计划经济只讲服务不计成本的老路上去吧?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认为笔者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了。其实,世间事物不论大小,都是无法独立于客观环境这个系统之外的,对事物的判断也就不可能如是与非那样简单。就民办大学得不到应有的“名分”这件事来说,笔者以为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
一是国家对对民办大学的管理还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无论从政策法规还是从操作手段的意义上,对民办大学的办学资格、学籍认定、素质考评等还欠缺科学规范的方法,致使民办大学正规严肃的形象始终没能在社会上树立起来。
二是民办大学自身也需要靠实力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用实实在在的成就让人们从此不敢看低民办大学。近几年来,人们从媒体中,没看到多少民办大学在办学成就上的正面宣传,倒耳闻目睹不少骗学生钱、频繁更换校舍、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等负面报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办大学除了自身要有“争气”意识,以全新的形象展示于社会。到那个时候,社会上种种对民办大学的歧视现象也就不消自灭了。(2000-8-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