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进入2002年,汽车消费走出了几年来的总体低迷,因降价而引发的车市繁荣令人欣喜。但是,记者通过对汽车市场和部分消费者的调查了解,与我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相比,目前的汽车消费尤其是家庭轿车消费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来自社会环境的、生活观念的等诸多制约因素,仍对汽车消费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亟待相关各方以直接政策、间接调节等各种手段协调解决,最大程度地将汽车的潜在市场变成现实市场。
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城市在解决道路里程与车辆增长的矛盾方面仍然没有摆脱“面多了兑水,水多了掺面”的简单模式,交通拥堵始终是人们买车最大的顾忌;
第二,养车费用依然偏高,除了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人们对保险费率、证照验车等费用的居高不下也颇多微词。一些费用到底该不该由消费者来出,过去由于社会封闭,消费者处于蒙昧状态也还罢了,可如今有了国外作参照,消费者开始有了“不买账”的心理。比如新车的验车费,这样的费用在国外或者根本没有,或者由厂商统一缴纳,没有由消费者来出的道理,而在我国却理直气壮地收了这么多年;
第三,停车太难。如今是外出办事没处停车,消遣消费没处停车,上班到单位甚至回到家里都要为停车而大伤脑筋;
第四,汽车的维修服务质量没保障。汽修行业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车主被欺被宰者非常普遍,而且讨不到什么说法;
第五,因买车而平添的烦心事太多。验车、验本、交费……。自己跑,搭上不菲的时间;想省事,又要挨中介的宰。如果再摊上点交通事故,那麻烦事就更是无法预料。
来自生活观念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
一是认为买了车“没多大用”。这样的人相当普遍,主要见于有买车的经济实力,但又感到汽车的利用率太低,除了每日不远的上班路程,剩下的也就是节日度假了,而这有限的用途以打车或租车等省钱省事的办法完全能够搞定;
二是不习惯“花明天的钱”贷款买车。汽车不像房产,或可升值,或可用个几十上百年,即使提前享用,自己这一代也用不坏,值得为此而贷款。而汽车则属重消耗、快贬值的商品,提前消费对于那些并无急用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三是因为生活阅历、专业知识所限以及对未来汽车消费的茫然,对具体车型还处于一种无从选择的状态。看的上眼的掏不起钱,掏的起钱的又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没降价时嫌车价高,降了价还等着再降,以至长期处于一种待买又不买的状态之中。
汽车消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让潜在市场变成现实市场,尽管大大小小的“瓶颈”还有不少,但惟有通过汽车产品、用车环境、观念引导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汽车市场实而不虚地火起来。马龙生(2002-5-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