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业行情、志愿参谋、大学视窗 |
作者:杨一经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05年 第3期] | |
话题一:招生与录取 1.高考,拼得1分,就有1分的“含金量”。高考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分配学位的。考生分数高了,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空间就广阔,自由度就大。为了拉开考生分数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大学择优录取,便将各科的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标准分最高分为900,最低分为100,900分不一定是学科满分,仅代表该科考生的最高成绩。近年广东本科生和大专生的录取比例为4∶6,而转换标准分的500分,是考生群体分数的中心位置,因此,标准分500分上下,正好是大专A线录取的下限分。请看如下资料: 2003年语文考生全省304934人,标准分500分以下考生154253人,正是语文考生的一半。各科如此。如为学科考生数一半的标准分是500分,各科相应的原始分如下:语文90,数学65,英语80,综合91,物理79,化学96,政治88,历史94,生物85,地理107,英语Ⅱ93。请注意,就每位考生训练与测试过程的目标跟进而言,这是个很好的参照点。 2.2003年全国考生613万,招生400万。2004年全国考生723万,招生450万。2005年全国考生将达800万,广东高校本科招生将预计增长126%。 2005年广东高校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扩大高新技术本科专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的招生规模,特别是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能源与环保、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电器机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 2005年广东高考继续保持3+X考试科目设置。考生、高校对考试科目的选考原则保持不变。 话题二:高考命题 1.2004年高考命题反馈的信息值得关注。①没有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错误。②遵循考纲,平稳过渡。③试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教育价值高,德育作用突出。④试题避免了繁、难、偏、怪题,突出了通解通法,淡化了特殊技巧。⑤新教材增加部分加大了考查力度。考试分值比例超过其所占课时比例。⑥分省命题适当体现了地方特色。 以上六点,对同学们学科的复习备考是很有启迪的。 2.2004年高考命题中的问题。①英语听力,有几十个考场出现问题。是考生听不清,还是听不懂?难以确切界定。风险大,但要改革,不是放弃。听力考试组织工作量很大,占整个考务工作量的50%。②语文,字词理解和解释,涉及依循何种词典的问题。作文占60分不变。③数学,03年偏易,066;04年偏难,044。④综合科,要注意学科间的难度平衡。这是导向性所在。综合能力,一是综合,二是能力。政史地的“天然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3.2004年广东高考学科评卷组组长对考生答卷问题的评析与今后备考的提示。 语文 ①四、五、六大题失分考生多。对诗《江汉》因未能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而把握不住诗歌意境。考对联,相当多考生能对出下联,但不规范,上联末字仄声,下联该为平声。②作文,大多数考生抓住了语言与沟通关系做文章,但深化不了。有的内容贫乏,文句花哨,比喻欠当。如:“耕牛的刻苦是它的语言,骆驼的忍耐是它的语言。”“细细倾听雄鹰的呼叫声,那是鹰的语言,是雄鹰与高空的沟通。”“用语言支撑沟通飞翔。”等等令人费解。还有,话题作文不能离开所限制范围的话题任意书写。③语文的基础训练应放在首位。尤其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论证能力、概括能力、材料选择与运用能力、语言应用与表达能力等。 数学 ①数学应用题作答不太好。在对函数性质的思考和推理方面,有关解释几何的综合计算方面,都有待提高。微分、概率统计等,难度不大,但加大了计算量。②要重视培养训练基本知识与技能。③要加强对新增加内容的学习,但也不能放松对传统知识的学习。 英语 ①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由模拟朗读、角色扮演和口语作文组成,其中模仿朗读能较好地把握语速,音、调尚可,但不少考生不能以意群为单位进行朗读,带有明显的地方方言口音,不自然。角色扮演基本能快速应答,但有几个语法项的普通错误:回答问题能传递信息,但捕捉完整信息点的能力较低。口头作文能按要求讲述故事内容,语言基本不影响理解,表达较流利,但情节之间缺乏必要、恰当的衔接,层次不清晰,表达不鲜活,措辞单一。②听力部分,获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比获取理解性信息的能力强。听写,能较好理解原文意义,但处理功能词的能力却不足。功能词的读音不明显时,要依靠语法知识或常识去推断。语言能力有待提高。英语Ⅱ的主要问题是作文的主题思想不集中,且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综合科 ①对文科题的回答有“贴标签”现象,缺乏具体分析。政治类题目,往往把所有相关内容都答上,作答量大而多,却未能针对具体问题作深入的论证和回答。②理科题,科学术语不熟悉,错别字多。有的考生无法用准确的科学术语表述。如“褪色”写成“腿色”,“聚乙烯”写成“聚乙稀”,“苯”写成“笨”等。公式表达也不规范,如第43小题。③基本功、规范化训练尤要加强。各科的主干、基础知识学习要加强训练。应用公式、符号规范化,基本术语、概念表达规范化,语言表述规范化,三者都得加强。 话题三:备考管理与复习策略 1.在备考管理和具体指导上,必须充分调集、筛选、整合、利用信息资源。 当今,将毕业班与其他年级比较,高三的教学资源是最丰富的。一般说,整个高三教学与管理过程分三大阶段,即第一学期、“一模”前和“一模”后。在复习教学资源选用上,第一学期和“一模”前,主要是教材、系统复习辅导书和“38套题”。“一模”后,一是各地模拟题,二是由博还约突出重点难点,强调针对性。而现在,应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少消耗时间自己编制题目和试卷,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整合现有资源。如“一模”前,全国高考语、数、英的15套题和其他科的高考题,“一模”后广东省各地市的一、二模试题相比较是最有质量、最有针对性的复习训练资源。关键是肯下功夫筛选、分类、整合和策划如何使用。 对信息资料,善用是宝,是分数,不善用是草,是绊脚石,导致失分。因此,对网上和非网上的所有备考复习训练信息资源,要善于收集、选取、整合和存用。 2.同学们的复习策略主要是明确分阶段有序复习训练,逐步、逐个地消除目标差距。策略如下: 居高临下,整体把握。明确自己的高考定向和定位。咬定目标参照分。瞄准各科目标通过每次测试步步逼近。学习五科《考试大纲》并了解五科近两年高考试题,明确各科考什么,怎么考。根据学校复习进度安排,结合自己实际,制定整体复习备考计划。 分析强弱,找准标差。将各科《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点列化。善于将复习内容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由粗而精。善于合并同类项,找出目标差。如将学科的考点按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分为三类:A熟练的、有把握的;B一般的;C薄弱的。合并同类项,自己找出每个专题每一考点的目标差距,复习训练就有针对性。每个学科的复习训练备考过程,实际是逐步消除目标差的过程。 逐一感悟,逐点攻克。老师的复习和练习,是分专题按考点有序安排的,自我备考基本与老师复习同步。自我训练必须做到:定目标,选材料,限速度,自反馈。 用心听课,提高实效。高三备考,关键在于每堂复习课。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做到:跟思路,找感觉,自概括,悟迁移。每个专题和考点,老师堂上复习过后,自己必须及时巩固、小结、反思。 重视讲评,自我跟进。每科每次测试训练,都有明确目的,尤其是练测后老师的讲评,更要用心领悟,找到感觉,自我跟进。方法有坐标式跟进、项目列表、五科比较表等。 阶段小结,自我反思。以上线目标参照为依据,逐科自我剖析,找准失分失误原因,思考下步对策。收集错题,重复训练,总结经验,避免再错。 常见失误原因。如:①审题不准,②基础不实,③计算作答粗心,④信息筛选与整合有问题,⑤作答时短时记忆能力差,⑥答题思路不清晰、主次不分明,⑦语言表达问题,作答不规范,⑧作答时间安排不当等。 (作者系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考指导专家) |
后一篇:高考状元谈政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