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一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个偏僻小岛的海滩上,一个知名的人类生物学家正在散步。那时,这个地区正在寻求从宗主国澳大利亚独立出来,处于被联合国托管的状态。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余,当地一个知名的领袖人物也到了这个小岛休假。当听说学者也在这里后,他在海滩上追上了学者,讨教一个让他困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别的地方比我们这里要先进?
这个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地的人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他亲眼见到了过去几十年间白人所带来的种种文明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冲击。他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对这些冲击他并不厌恶和抗拒。让他震惊和好奇的是:那些白人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而自己的民族为什么上千年来一直原地踏步。
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
直观地看,是白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文化更先进,知识更丰富,组织更严密,工具更有效等等。但是,这只是进化的结果,土著政治领袖想知道的是原因。
即使在大家都谈不上文明的阶段,比如石器时代,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土著所用的石器,在近万年的时间内改进甚微,而别的地方的土著却能迅速改进石器的制造技术,乃至发展出效率更高的金属工具?
有人想到过人种间基因的差别,但即使撇开这其中让人厌恶的种族主义味道,以纯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学者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也发现,结果与一般人想象的恰好相反:许多土著人的智商、情商——更不用说身体素质了——丝毫不比外来的“文明人”低,在很多方面甚至要超过一般的白人。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虽然他们没有能力制造金属工具,但他们一旦发现了白人的工具比自己的好用之后,他们迅速就学会了操作新玩意,其学习速度之快,远超很多白人在自己的文明社会里学习的速度。
另外,文明社会的优越环境能够充分保护弱者,而原始状态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会将弱者毫不犹豫地淘汰出局。所以,逻辑上讲,原始状态下的土著人,在经过环境的一次次筛选后,理应具有比“文明人”更敏捷强健的基因。
那么,进化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也许,是裸露和病菌带来了进步。
人作为裸猿,是灵长类动物中唯一没有被密实的长毛覆盖的。裸露本是身体退化和虚弱的象征,却在无意中成为文明的推进器。
裸露,才促使初级文明诞生:没有厚厚毛发的保护,人需要用工具取火保暖、编制衣物遮羞、搭建住所挡雨、就近取食带来耕作……这开始让人渐渐区别于其他动物。
而病菌,则促进了高级文明的诞生。
初级文明的诞生,以及气候环境的适宜,让一些地区的人们开始聚集,这给病菌的繁衍带来了机会。总体来说,文明社会不利于个体的进化,因为病菌会让人变得虚弱。这群更弱的文明人需要组成一个更强大的组织来保护个体,社会分工出现了,政府出现了,商业组织出现了,专门的文化推进者和知识分子出现了,这些慢慢成为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社会平台。当大家都感觉冷的时候,才会挤得更紧地来取暖;当人人都觉得需要保护的时候,高级的公共文明才会诞生。
这真像一个黑色幽默,竞争环境让个体进化后,他们对公共组织的依赖性就降低了,这又进一步阻碍了高级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让那个政治领袖沮丧的社会“原地踏步”。
就像在澳大利亚,因为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人口一直稀少,那里的土著更多需要独自面对环境的挑战,这让他们变得比其他地区的土著更聪明强壮。但是,这也正是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进化缓慢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不太需要依赖集体进化了。
个体的进化和组织的进化,在逻辑上似乎成了必然的矛盾。在现代商业组织里,这种矛盾也比比皆是。那么,为了组织的进化,我们需要去主动裸露和寻找病菌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