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网站的创新焦虑症

(2006-03-06 12:06:29)

互联网大热,像强力磁场,吸走了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和注意力。

不过,互联网热的有理由。和慢吞吞的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的商业创新正以10倍速展开。除了技术的支撑,互联网业勇于打破一切规则的锐气,值得它们赢得这些宝贵的资源。创新,正是互联网的生命活力所在。

不过,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当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并被看作必须和过去的商业模式远离甚至决裂时,一些互联网人就开始陷入了创新焦虑症,似乎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焕然一新的商业模式就不足以赢得竞争。

比如,在对待互联网广告的心态上,业界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症。

依靠游戏突围,广告收入仅仅只占营业收入百分之十几的网易受到了追捧,新浪靠短信业务来维持业绩增长被看作成功,而搜狐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近一半则成了不思进取的证据。一些博客网站新贵,更是在评论家的追问中羞谈广告。

因为,广告业务已经被看作是传统的,当然也就是有些过时的业务。在患上了创新焦虑症的互联网人看来,这种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创新模式中绝对不能占据核心的位置。

他们绞尽脑汁,希望能创造出其他稀奇古怪的收入来源。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在一堆岔路中迷失了方向。

创新,不一定需要推倒重来,它可以是让过时的东西翻新;守旧,也并不意味退缩,它可以意味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跳跃。

看看炙手可热的网络旗手Google,它在商业理念上有众多刻意强调的另类思想,在网站的结构设计上打破了无数常规,但是,它的收入来源呢?广告,除了广告还是广告。因为网站最有价值,最容易转为收入的核心资源,仍然是注意力。不过,Google的广告做的与众不同,这套在它手中发扬光大的关键字广告模式,彻底颠覆了广告界过去对纯文字广告的偏见,创造出了新的巨大的广告市场。

Google这种按照关键字来竞价排名,并按照实际点击量来收费的模式,使得无数的中小企业也能以小成本开展网络营销,在传统的广告市场中创造了新的无人竞争的蓝海,让无数竞相争取大型品牌广告商的其他门户网站黯然失色。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说过:分类广告是报纸的黄金之河,但现在这条河正在干涸。

事实上,它没有枯竭,它只不过改变了流向,流到了互联网上,流到了Google怀里。在Google面前,谁能说广告在互联网上过时了呢?

现在,Google正在把它这套威力无比的广告体系向其他媒体延伸。除了在自己的页面上刊登广告,它把广告向其他小型网站延伸投放早已展开。前不久,它为客户在杂志和报纸上代理投放广告。目前正计划收购一家网上销售电台广告时间的公司,把代理业务向电台延伸,并且同样采用根据听众数量或者客户来访电话数量来付费的“Google模式”。其CEO表示,下一步将向电视延伸。最终,Google将变成大型广告公司放弃的中小广告客户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

此外,雅虎近90%的收入也仍然来自广告。

事实上,中国广告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1000多亿(每年还在以两位数增长),网络广告在其中所占份额不到3%。网络广告收入最高的新浪,其年收入也仅为6亿多,和其“网络中央电视台”的地位及影响力严重不匹配(中央电视台年广告收入80多亿)。对整个互联网业而言,来自广告的收入应该仍然是未来可见的最重要收入来源。当然,前提是对广告有更丰富的理解和创新。

比如,对收入最感焦虑的博客网站,它们在广告市场上实际上很有机会。如果把广告市场看作是一座金字塔,塔尖是大型品牌广告(被门户网站获得),庞大的塔基是品牌都谈不上的分类广告(被搜索引擎网站获得),居于其中的二线品牌广告,现在还没有合适的网络投放平台。它们无力去争夺昂贵的门户网站页面,搜索引擎的排名竞价广告又不适合它们的需求,它们需要在广告覆盖面和精确度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如果博客网站的流量足够大,并且对类别的划分更细致的话——不必像搜索的关键字那样有数十万,但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类似门户的几十个频道——它们将非常适合二线品牌的广告投放。比如,谈论美食、或者旅游、或者驾车、养狗等等的博客数量,以及每日总的浏览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完全可以吸引相应的中型广告主来定向投放广告。

和门户网站吸引几百个大广告主,搜索引擎吸引十万量级的小型商家不同,博客这种针对品牌广告主的分众广告,有机会争取到数千个预算在数十万的中型客户。这个市场规模,比任何其他稀奇古怪的业务要大的多。

 

博客网站的创新焦虑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