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春声先生为拙著《无雨无风春亦归——报人读史札记四集》作序

(2013-03-06 21:25:39)
标签:

拙著

松涛

工作者

知识分子

说是

分类: 自己的书

 

在大学里开《史学概论》课讲到历史与代的关系时,常常会引用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书中的一段话,来讨论“有关过去的知识”与“对现在的体验”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情和事件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相应于我们能够加以追溯的不同的过去,我们对现在有不同的体验。于是,从今我推演故我就有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有人会说是歪曲----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也因为过去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或歪曲我们对现在的体验。

 

我想用康纳顿的说法提醒学生,在历史记忆对现实理解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动态的多层次的互动关系。如果要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不仅仅是生活在当代的史学家描述自己的研究对象时,必定受到其时代的影响,从而使历史具有了克罗齐所讲的“当代性”,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过去的知识,历史记忆在“当代性”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一般人的想象大许多。也就是说,人们的历史记忆,受到其对“当代”理解的影响,而其对“当代”的理解,又受制于其历史的记忆,这是一具有内在和谐性但却难以用理性语言确切表达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也常常提醒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之中,知识精英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形塑并保留其历史记忆的工作,对后起的研究者来说,具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价值。

当初讲课的时候,以为这一类的看法,主要应属于我们这些“历史佬”才会有的“切身体验”。但后来拜读田东江的三集“报人读史札记”(《意外或偶然》、《历史如此年轻》和《青山依旧》),才觉到,对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来说,熟读史书,兼具史才和史识,将日常工作所形成的“对现在的体验”与属于个人修养的“有关过去的知识”接起来,所表达的洞见,也同样是别开生面,发人深省。新闻界前辈范以锦先生为《青山依旧》作序,这样评价东江的文字:

 

其文章鲜明的主体意识,使作者不是“看三国落泪,为古人担忧”,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所体现的是满腔热血的当代知识分子所理应体现的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对范先生的看法,我是深以为然的。

保罗·康纳顿讨论社会记忆的功能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他认为,“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这样的见识大概也可归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读史使人明智”之类的道理。我觉得,如果读者不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东江一系列“报人读史”文章的深意,不能透过一个新闻工作者敏锐的犀利的文字,去体验其背后蕴含着的仁厚用心与包容思想,那确实是令人遗憾,也辜负作者的一良苦用心。可惜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误读好作品仍然属于普遍现象。

从史学工作者的角度看来,“报人读史”可以归入知识精英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塑造并保留其历史记忆一类的工作。过去30年间,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亲历这样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新闻工作者身处这样的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时期,其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字自然也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东江以报人身份读史,从古代史家的记载中,寻求观察当代社会的灵感与智慧,殊不知,他对自己当下思想的记录,不经意间,已经成为后辈史家思想的材料。

我与东江认识多年,本书《杭州西湖一文提到2011年游览杭州西湖事,国庆长假最后一天与一干学界友人海阔天空我即忝列那“一干学界友人”之间。也就是那次同游西湖,东江谈到他正在编辑“报人读史札记”第四集,要我在书前写几个字。回穗一年到这部《无雨无风春亦归》的书稿,看到2010和2011两年之间119篇思想性和知识性俱佳的作品,用功之勤,用力之深,真的令人不胜钦佩。我相信,不管对学者还是公众,这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

是为序。

                     陈春声

                   (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日

于广州康乐园马岗松涛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