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广州的海珠桥确定不拆了,选择稳妥的大修方案。此前,重建还是大修,民间曾讨论一时。11月16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珠桥危桥抢修工程方案,遂有一锤定音。按照方案,大修后的海珠桥既能恢复历史原貌,同时又满足机动车通行和行人观光的需求。在时间表上,市建委初步计划在明年2月底前动工,最快后年8月搞掂,届时,垂垂老矣的海珠桥将“增寿50年”。
其实,根本用不着讨论,综合关于海珠桥的各种因素,历史地位、城市记忆、交通功能等等各个方面,谁都知道所谓拆掉重建是根本不可能的,谁要是敢拍这个板,谁就与千古罪人无异,我疑心放出拆掉重建风的始作俑者只是图一时口快而已。但海珠桥78岁了,“年纪”大了,且“病”得不轻,也是客观事实。我们在积极给她“治病”——大修——的同时,从现在开始,也得有意识地为她抽身而退考虑“后路”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方面。海珠桥现在仍然是广州市的重要交通干线,仅仅货车禁行是不够的,要逐步为她“卸载”了。虽然这次大修之后,号称“增寿50年”,实际情况很难逆料。并且,也不必等到海珠桥完全“干不动了”了的那一天才考虑她的“养老”。我们看到,之前的讨论,两个方案无论是重建还是大修,显然都没有触及这个问题。2006年,当年提供建桥钢材的英国企业告诉我们,海珠桥的钢材已到100年“大寿”,进入了钢铁材料的疲劳期。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该有这种意识。
放眼国内,很有一些名桥正在享受着养老的待遇。早些年偶然去过一趟位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这个昔日的交通要到干脆被围墙圈了起来收价格不菲的门票,完全丧失了实用功能,仿佛当初造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代敬仰隋代的造桥工艺一般,这种做法就显得过了。北京的卢沟桥也是这样。或许是因为它们都顶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光环所致?海珠桥尚不能与它们比肩,即便能也不要这样。如果将来的历任城市管理者尊重城市历史的话,则海珠桥就将是长生的,永远存在的,“退休赋闲”也将是迟早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海珠桥不用每天重负在身,但也不必沦为敛财的工具。她可以单纯地承载行人观光,一方面发挥其作为天然博物馆的“余热”,另一方面就像个被“供奉”起来的高寿老人一样,怡然自得地欣赏并见证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一切,如前所述,现在该有个初步的打算,不能过一天看一天。
不要说海珠桥承载了老广州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像笔者这样的“新客家”,也对之情愫颇深。早些年,无数次地从桥上经过,而且觉得这种有钢铁桁架的桥,才像是现代意义上的桥,具备桥的美感。当时海珠桥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广州大桥、人民桥,两桥的共同点是愧对了一个“新”字,新建的桥,理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那两桥其实就是桥墩上铺了水泥板子,能通行而已。像早期各个城市的住宅楼,“搭”个遮风避雨的“窝”罢了,与建筑艺术了不相涉。幸喜后来的海印桥、解放桥、猎德桥等等,回复了桥梁也有“艺术形貌”的一面。也正是出于对海珠桥的这一份浓情,笔者以为在本次大修之后,决策层面该关注海珠桥的“养老”问题了。
2011年11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