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政坛诗词

(2010-08-13 12:59:38)
标签:

政坛

诗词

三刀梦

诗作

长兴

文化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不久前有不少报道都说,如今的政坛诗词文化日益盛行。依据是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中有数十位量级比较重的政坛人物出席了大会。政坛诗词,就是政坛人物写的诗词了。如果这就算依据的话,实在不足以佐证什么。在咱们中国,至少是时下吧,政坛比较大的人物不要说出席冠以“国”字号的会了,便是珠三角乡镇举办的一般活动,庆典、论坛什么的,也不难窥见他们的身影。

 

    从前的政坛诗词是勃兴的,无他,作诗是科举出身的官员的一项基本功。甚至如梅尧臣这样并未高中而属于赐进士出身的,仍然在有宋一代的词坛占有重要地位。倘若某个要员有吟诗作赋的雅好,视其品位高低,更可见其成色。比如北宋钱惟演的身边,梅尧臣之外,还齐聚着谢绛、尹洙、欧阳修等后世响当当的人物,因此而推动了宋代诗文的革新。这种文人兼官员之间的雅集、唱和,直到清末还能窥见影子。光绪时,重臣张之洞有个喜好,就是“退食之余,无日不有宴会;其宴会时,又无往而不分韵题诗”。所不同的是,这时云集者的身份,像今天这样转化成官员兼文人了。

 

    大贪官和珅赐死之后,人们在其衣带间发现一绝:“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睢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嘉庆皇帝批道:“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和珅在台上的时候也写诗,水平不高就是,何以见得?《清稗类钞》云,和珅“尝作七古一首,凡数十句,而实无一句押韵,用典纰缪处亦甚多”。但和珅于作诗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乾隆某年会试,林溥胜出,其诗句有曰“从心应莫踰”,阅卷大臣在卷上贴了张评语:“踰字入七虞,从无仄用。”和珅看到后,把条子给揭了下来,“仍以进呈”。大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以为其中定有什么交易,后来才知道:乾隆诗有“从心不踰矩”之句,“已作仄声用矣”。大臣们都没察觉,和珅察觉了,那么,这条子一旦还在,就会变成与其说林溥不懂声韵,实际上是在嘲讽乾隆了,尽管言者实在无意。

 

    官员如果一定要作诗,即在古代也是一样,很可能会出乖露丑。《萍洲可谈》云,青州王大夫“为诗极鄙俚”,还老要拿出来显摆,因而“每投献当路,得之者留以为笑具”。《杨文公谈苑》说卢延让“诗浅近”,也是“人多笑之”。北齐刘昼作《六合赋》,“自谓绝伦”,到处吹嘘:“我读儒书二十余年而答策不第,始学作文,便得如是。”然此赋拿给写《魏书》的魏收看过,魏收怎么评价呢?“赋名六合,其愚已甚,及见其赋,又愚于名。”贬得一钱不值。倘若如今的政坛人士别的没学去,作品的鄙俚、浅近尚在其次,把刘昼的自大学去,再利用权力制造并兜售出版垃圾,那还真的不如“藏拙”了。而从一些政坛人士公开出版的所谓文集来看,谁敢否认这种担心纯属多余?

 

    宋朝有个人诗作得好,欧阳修推荐给了地方官王仲仪去谋职位,未几,其人以“赃败”。王仲仪回朝后和他聊起此人,欧阳修笑曰:“诗不可信也如此。”推测起来,那人的诗作与其为人一定是“两张皮”,欧阳修认得了“文”却认不了“人”。过于沉迷作诗,还有一个副作用,比如唐朝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诗句闻名的杨巨源,“自旦至暮,吟咏不辍”,年纪大了,致仕了,问题就来了:头老是摇晃。旁人说,那是“吟诗多所致”,虽可聊供解颐但也可能是纪实吧。清朝雍正时,鲍鉁知长兴,“癖好诗”,总督李卫不大看得惯,谓湖州守曰:“长兴令日赋诗,吾将劾之。”后来,李卫察其“不废吏事,百务修举,部民颂之,乃喜”。显然,李卫先前担心鲍鉁因为“爱好”而耽误正事。这可能是今日官员在雅兴勃发之前,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实,如今“越来越多官员开始写诗”未必,官员诗作偶尔露一小脸为真,就像古人所谐谑的“失猫诗”那样:“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如去年孟学农先生发表的《心在哪里安放》,就显得没头没脑,反而让大家引发了无数猜想。政坛诗词倘若要火热起来,还有个前提须是官员自己动手,“我手写我口”。而熟知咱们官场习气的人都知道,在通篇套话、空话的发言稿都由他人捉刀的背景下谈论政坛诗词文化,太奢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