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江
第九届广东新闻“金枪奖”获奖名单今日见诸媒体,余有幸忝列其中。上午还没到单位,就有不少友朋电话或短信祝贺,乃知已经公布了。得奖了,横竖都属值得高兴之事。据说,这是编辑首次摘得记者奖,未知确否。公示之时,但署职称的,余之外,的确都是记者。
1997年2月,余自广东省政协机关调入南方日报社,正式踏入新闻界,迄今整整13年。当年评定为编辑(中级),2002年评定主任编辑(副高),2007年评定高级编辑(正高),除了中级破格之外,后两次按部就班,既没滞后,也未提前。然努力与勤恳是做到了的。自2006年出版《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商务印书馆)起,又先后有《讲“文化”的时代——潮白新闻时评精选》(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那点儿政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二》(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商务印书馆,2010)问世。
到目前为止,自己最得意的是做成了两件事:一件是初中毕业的我凭借自学全部高中课程、在历经两次落选挫折后终于在1985年考取中山大学,实现了从工厂的一个普通工人到大学生的“跨越式发展”。另一件是,重新参加工作之后,以非史学专业的出身而在闲暇之余通读了包括《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稗类钞》在内的一大批历史典籍,写出自认为别具一格的旨在“为新闻注入历史内涵”的系列文字。
回想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自己是感到欣慰的,但绝无半点满足,也没用止步歇歇的意思。只是“金枪奖”的到来,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一些往事。毕竟,这个奖在全国来说不大,在广东来说却也不小,会有一点激动,冀望识者勿笑。
一周之前,5月13日,是家父忌日。没有不治之症作祟的话,家父是可以活到今天的,82岁而已,著名的杨先生刚刚迈开“第二春”的步伐,然而家父却在34年前就不幸离去了,彼时余尚为懵懂少年。岁岁此时,唏嘘难免,今更如是。
2010年5月21日
附:2010年5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5/21/node_13.htm
2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获“金枪奖”“金话筒奖”
本报田东江榜上有名
南方日报讯
由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广东新闻“金枪奖”“金话筒奖”评选活动近日揭晓。15名长年奋战在采访第一线的优秀记者荣获“金枪奖”称号,5名活跃在广播电视“舞台上”的优秀节目主持人荣获“金话筒奖”。
“金枪奖”获得者是:田东江(南方日报)、陈伟胜(广州日报)、汪令来(羊城晚报)、陈冀(新华社广东分社)、罗艾桦(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赵青(深圳晚报)、沈煜(佛山日报)、苏伟钿(汕头经济特区报)、周敏飞(湛江日报)、薄义群(南方电视台)、黄楚恒(广州电视台)、李也平(深圳广电集团)、梁茵(广东电视台)、牛日成(广东电台)、崔章硕(东莞广播电视台)。
“金话筒奖”获得者是:董超(深圳广电集团)、张小莉(广州电视台)、郑子奇(珠江经济台)、刘宁(广东电视台)、吴小瑛(汕头广播电视台)。省记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