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九三学社今年2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与对策”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因为大家平日里对那么多教授乃至院士抄袭剽窃的丑闻已经见怪不怪,心里是有一定准备的,但报告里面的那些数据相信还是能产生不小的震撼力。
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往往习惯用“个别”、“少数”等字眼视之,进而陶醉于虚假的同时也是虚幻的情境当中。一味行掩耳盗铃之能事,对于解决问题势必有百害而无一益,在前提上就流露出了无所谓的态度,遑论其后?而九三学社的这项调查突出的正是“多数”。比如说,对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学术风气不正现象,超过九成的意见认为部分或普遍存在,只有9.4%的人认为是个别存在;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结果,超过七成的人认为“既取决于成果的水平,也需要一定的公关活动”,仅有12.5%认为“主要取决于成果的真实水平”;此外,85.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科技项目的评审过程中,申请人对评审专家或者相关官员的公关”情况很普遍,93.5%的受访者认同这种公关容易滋生腐败和不端行为,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其实,这样的数据还是处于意料之中的,形成严谨的调查报告,以“理性”坐实了人们的“感性”而已。我分不太清,科技大奖的可信度遭到质疑,属于同步“堕落”还是属于“崩溃”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我们都知道,其他不少领域奖项的价值早就不堪一提。城市里的“执法者”一多起来,鸡飞狗跳,无须谁告诉,也知道准是评比什么的检查团正在“光临”这个城市。评比本来是一种肯定,借以产生激励,但现在的不少奖项到哪里去寻找荣誉感、榜样感?只是一种少数人玩儿的游戏罢了,毫无积极意义可言。久而久之,离开了评奖,一切工作就好像失去了“抓手”,不知干什么好了呢!科技大奖理论上可以独善其身,可惜没有。我同样分不清的是,它是根本不能,还是根本没想。
科技大奖可信度遭到质疑,是其诚信缺失的一个表现。诚信缺失,在我们已不独某个领域,偏激一点说,有全方位缺失的态势。或者,正是普遍存在这一前提,汇集起来导致了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需要重建。这种缺失的恶果无疑正在显现,突出表现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政府建立在确凿事实基础上的“辟谣”往往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人们宁愿相信捕风捉影的东西。重建诚信,需要从点滴做起,正包括从评选科技大奖、评比先进人物等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做起。也就是说,这些奖项必须禁得起检验,不能像是一顶顶纸糊的高帽子,半点不堪风雨,一捅就破。三鹿奶粉也曾获得科技大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经此生动无比的一课,本该崇高的科技大奖又如何崇高得起来呢?
九三学社这份报忧不报喜的调查报告,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改进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状况。自然,改进的前提是决策者能听得进逆耳之言,从而正视那些根本不难发现、必须正视的问题。
2009年9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