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公民审阅政府预算成为常态

(2008-11-07 16:25:31)
标签:

公共预算

政府预算

常态

公民

深圳

杂谈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三位有深圳公民,从2006年起就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公共预算之旅”,虽然在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面前,他们提出的查看预算案申请都遭遇到了“壁垒”,但在今年5月27日,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的2008年度部门预算草案;10月27日,卫生部也向他们公布了一份接近完备的本级部门预算。据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两次回应都是第一次。


    什么是公共预算?按照专业人士的定义,它是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集中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早在西汉编订、后世名之以“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就已经有了预算的影子。其《王制》篇谈到“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以及“量入以为出”云云。当然,那个时候的“预算”,是“肉食者”操控的事情,其他人无须过问,也无权过问。而在今天,不仅每年的全国及地方人代会上,人大代表审查和批准同级政府的预算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而且,2007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开放并提供便利的查阅条件。这就是说,公众拥有了知悉公共预算的权利。


    公共预算的实质,是“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编制并执行好公共预算,能够确保所有的公共资金都用于公共目的,防止决策者将之用于私人目的,同时减少各种浪费。但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通过公开而构成的监督。深圳这三位公民先前“碰壁”的现实表明,诸多的各级政府对此显然还“并不习惯”。不难想见,一个向社会公开的公共预算,将有助于公众非常清楚地判断一些问题。比如,在未来一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政府打算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不是我们希望它做的;做这些事情分别要花多少钱,是不是该花那么多钱,这些钱花了之后会不会产生效果。洞悉了公共预算,才能利用好公众监督政府、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这一有效途径。因此,深圳这三位公民的“执着”直到成功,足以令我们感动。


    由此同样不难想见,一个预算公开的政府,把一举一动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正相当于透明的政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得见的政府”;而与此恰恰相反,一个预算不公开——不愿公开或不敢公开的政府,可能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两者相权,无疑那个“看得见的政府”,才是真正对公众负责任的政府。


    读懂公共预算,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三位深圳公民中,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CEO、两位财务分析人员,印证了这一点。正是因此,他们得到满足的“第一次”,不仅促成了一个良好开端,而且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假以时日,当公民审阅政府预算成为常态,政府毫无保留地将预算公开,则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有待建立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绩效政府等等,可能就渐渐接近了。

 

                 2008年11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