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百姓对审计灰心

(2008-10-18 15:47:00)
标签:

风暴

副司长

百姓

和风细雨

彭华彰

杂谈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白

 

    国家审计署法制司副司长彭华彰日前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透露,25年来,全国共审计380多万个(次)单位,直接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300多亿元。其中,从2006年至今年8月,审计机关就审计近31万个单位,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7739亿元。这种消息听到后,说不上是欣喜还是悲哀。为国家增收节支了那么多钱,该是欣喜;而那么多的单位、那么多的钱牵涉其中,表明违规成为普遍现象,又该是悲哀。尤其悲哀的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以维护国家财政、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而同样的问题却屡审屡现,非此即彼而已,而且有的单位还连续“榜上有名”。


    本来,这几年每到6月,审计才成为焦点话题的。因为那个时候会有一场由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引发的“审计风暴”。“风暴”曾席卷了包括国家部委在内的机关单位,令百姓拍手称快,前任审计长李金华也因此以“铁面”形象成为公众熟知的人物。今年的6月已过,明年的6月未到,借彭华彰副司长的话头,也不妨再说一说。


    因为“审计风暴”,使审计这个原本颇为专业的领域,日益为公众所熟悉和关注。我们不用去琢磨审计的专业定义,也知道它所从事的,是站在百姓、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对政府的“花钱”行为进行监督。用李金华先生更加形象、直白的说法:审计是国家的“看门狗”。“看门狗”,听上去可能不那么雅观,但其中所要表达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务实和忠诚的代名词。以我的感觉看,这两年人们对审计没那么关注了。我的感觉可能不对,如果对的话,分析原因,一个可能是“审计风暴”的力度在减弱,渐渐变成了“和风细雨”,直接表现是“不点名”了。想当初,连国家体育总局、水利部等“国”字号单位都赫然在列,遑论其他?当然,不点名自然有不点名的道理,我曾看到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解释,首先是“报告篇幅有限,过多地点,占用篇幅”;其次,以往那种点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问题”,会导致不了解情况的人“只是看到问题,没有看到这些单位好的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到底责任在谁,也不是非常清楚”。


    人们对审计不大关心的另一个可能就是:百姓灰心了。因为,审计出来了又怎么样,人家该干什么不是还干什么?“风暴”刮过去了,本该是一片晴空,哪怕是短暂的。像广州这种灰霾天气笼罩一年间多数时候的地方,大风过后也会见到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而“审计风暴”过去之后,一切却似乎依然故我。孔夫子说弟子颜回的优点在于“不二过”,相同的错误不会犯第二回;可审计出来的问题呢,“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就难免让人垂头丧气。倘若百姓哀莫大于心死的话,则将视线从审计上移开,便成自然而然之事。


    审计不该让百姓灰心。诚然,任何“风暴”式的治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如果我们国家上至中央国家机关下至企业,从大城市到偏远山区,审计出来的问题几乎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行政”背景之下,没有持续若干年的、甚至愈来愈猛烈的“审计风暴”,就不足以恫吓并制止违法乱纪者。至少在目前,如果审计风暴成为和风细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能是令问题单位窃喜,令百姓失望。而审计工作要挽回人们的信心,仅有“风暴”又是远远不够的。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审计出多少违规资金或多少违规人员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它来摸清国有资产的真实家底,监督好国有资产的入口和出口,以及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缉捕“化公为私”和“损公肥私”的蛀虫。为什么审计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彭华彰副司长说:“一些地方的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机关往往独木难支。”而为什么情况会这样?真要好好研究研究,这可能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008年10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