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残奥会在明晚就将落下帷幕,十来天的比赛,高潮不断迭起,残奥健儿们在赛场上所不断展示出的惊人能力,令无数健全人感到震撼。人们惊异地发现,残疾人运动员在许多方面,丝毫不逊色健全人,在五环旗下同样能够完美地诠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残疾人”的称谓问题又一次被端上台面,那就是还该不该把他们继续称作或“残”或“疾”的“残疾人”。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没有多少实质意义。要不要改掉,应该看改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在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主改派显然是认为称谓本身含有歧视色彩,中国坐式女排队长吕红琴说:“我不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就像“农民工”的称谓一样,似乎这样一叫,就把这一部分人“剥离”出了主流人群。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吧。就残疾来说,它指的是一种心身状态,肢体、器官或其功能方面的缺陷;“残疾人”,仅仅是相对于“健全人”而已。不要说“残疾人”和“农民工”一时都还找不到适当的替代称谓,就算找到了,无论改称什么,都难免有“区别开来”的意味;而一旦感到了这种“区别”,心理上有了疙瘩,就都难免感到原本子虚乌有的歧视。
通过残奥会人们进一步发现,在人生态度上,在生活技能上,乃至在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上,他们未必低人一等。这是事实。南非“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的男子100米T44级决赛成绩,只比奥运会上博尔特的惊世纪录慢了1.48秒,远远快过一般的健全人。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这些有能力挑战健全人的残奥健儿,还仅仅是残疾人队伍中的佼佼者,说他们的意志和能力超常,并不为过。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却是大量的残疾人因为或“残”或“疾”的身体,导致正常生活无法自理,或者给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残疾”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必要回避,也无法回避。就“刀锋战士”本人而言,据说他膝盖下装的是价值1.5万英镑的高科技“刀锋腿”,科技含量再高的假肢也仍旧是假肢,假肢与地面摩擦发出“嚓嚓、嚓嚓”的响声,使他飞翔之时和之后,都不可能不付出比健全人更大的痛苦。而且,残奥运动员所达到的高度,所展示出的能力,是残疾人群体所能达到和展示的;绝大多数的残疾人个体,却仍然需要社会的爱心和扶助。
“农民工”的称谓也是一样。如果农民工群体不能改变现有的生存状况,换个所谓“好听”的叫法又有什么用呢?换成什么才没有歧视色彩呢?所以,称谓问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社会需要检讨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有哪些欠缺。具体而言,对农民工,要打破种种“门户壁垒”,让他们早日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对残疾人,要把我们的国度建成“无障碍”,为他们如同健全人一样方便地生活和工作提供足够的帮助。
2008年9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