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部为何动辄被指“作秀”?

(2008-06-24 15:30:21)
标签:

杂谈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白


    如今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干部基本上动辄获“咎”。因为个人爱好而去乡间承包土地种水稻、因为亲历交通严重拥堵而向市民致歉、因为体验能源短缺而骑自行车上班,诸如此类,都被不少舆论认为是在作秀。


    这当然怪不得舆论。人们之所以如此这样认为,前提在于喜欢作秀的人和事太多。那种巧言令色,始而颇奏效,“但不久”——套用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句子来说,大家也都看得纯熟了,便是最容易为之鼓掌欢呼的人,也再不见有一点感动的迹象;后来全体国人几乎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看到就烦厌得头痛。为什么作秀?个中不存猫腻,人人心知肚明,但寡廉鲜耻,莫过于此。那些真心要做实事的干部,往往因为假的装扮漂亮,像六耳猕猴模仿的孙悟空一样连师傅唐僧都分不清,跟着受累,舆论也难免一言以蔽之。


    真作秀的事情层出不穷,暴露了许多问题,媒体被权力掌控,变成摇旗呐喊的工具是为其一。而最根本的恐怕在于干部的评价体制。宋朝有个叫范延贵的,喜欢由现象出发去认识官员作为。他说有一次路过袁州萍乡县,虽然不认识其邑宰张希颜,但“知其好官员也”。因为进了县界,发现那里“驿传桥道皆完葺,田莱垦辟,野无堕农”,一派大治景象。我们今天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与范延贵式的鉴别基本上如出一辙。然而,这种表面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就是“政绩工程”。有那么几个县富民乏术,不是修了什么“文化墙”来遮羞吗?


    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作秀,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不过,我们学不了孙悟空,不能钻进他们的肚子里一窥究竟,但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进行判别。其中一个标准,该看“新闻”之后是否了无下文,就是落实子曰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就此宛如泥牛入海,那么就可以回过头来说,这是作秀。比如“痛斥”、“拍案”现在也是时尚,如果痛斥或拍案完了现象依旧,甚至若干年后还在嚼那些嚼过的馍,就难说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就难免沦为作秀。而省长在“能源短缺体验日”骑自行车上班,亲身体验“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带来的不便,将对能源利用等产生决策性的影响;要求省长天天骑自行车上班,就是在抬杠了。


    领导干部如今动辄被指为作秀,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干部作为的信誉缺失。解铃还需系铃人。什么时候“反正”过来,还需要各级官员拿出实际行动,光靠说是没有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