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某地数以万计的市民日前参与了“夏至关灯一小时”活动。那意思是,到一个约定的时辰,除了功能性照明灯如路灯之外,其他的景观照明灯全部关闭。因关灯规模之大,便有了津津乐道的资本,该地还一举成为北京、香港、东京、首尔等数十个参与此活动的亚洲城市中最耀眼的环保明星。
看了这样的消息,有一点儿哭笑不得。同样是在那里,早几年有一条报道——当然是异地的——说,他们在某条路上搞了60组名为“千帆竞发”的景观灯,引起了许多市民的质疑。因为这些灯每组间距仅约15米,每个灯杆上却安装有20只45瓦的灯泡及一些灯饰。有人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些灯一个月下来就耗电1.8万千瓦时。相信好多人都没注意到这件事;也没有注意的必要,这种现象如今有点司空见惯,倘若换个地名,则被换的地方大抵都说不上冤枉。此事的令人哭笑不得之处,首先在于对经典俗语的颠之倒之: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市民质疑的东西,可以称作坏事吧?
本人无意给那个地方泼冷水,把不必要亮的灯关了,尽管只是暂时的,象征性的,但也如同一些地方发展私家汽车的产业政策不变却要每月兴师动众地来个“无车日”一样,毕竟有了点儿节约的行动。这里不交待地名,一是因为人们只要留神新闻,这消息就不难发现;二是因为这种做法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单说人家那里似乎有欠公允。所以,不妨以类似事情名之。那么,类似事情令人哭笑不得之处的其次在于,关灯的目的,是因为“国家能源紧缺,要为节约用电尽一份力量”,事实上也的确可以做到;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话,这些景观灯是否原本就不该存在?或者,是否真有这个必要呢?
令人哭笑不得之处还有其三。报道说,关掉了电源,人们发现好处多多。广场上搞的不插电音乐会,可以一举多得:电省了,歌唱了,舞跳了,大家还娱乐了;人们在漆黑的路上走一走,感觉“真的比闷在屋里看电视强多了”;还有的在黑暗里约会,还“邂逅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浪漫爱情”。没有比有要好得多,那么,是否可以把这理解城从百姓生活的角度进行佐证,景观灯也纯属多余?
听出过国的人说,人家什么地方晚上街边的建筑都是鼓励开灯的;甚至如果关了灯,出了事情要自己负责。不知是真是假。我们出去开眼界的人如过江之鲫,凡事又都讲究与国际接轨,最容易学的东西当然早就学来了。但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一旦学得走样了,学得不伦不类了,都要强调国情的不同。而在景观灯问题上,很奇怪没人讲国情,就一个你能亮、我也能亮的逻辑。不过,人家那里是不是动辄拉闸限电我不大清楚,反正我们这里总是发出信息,我们并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那么,我们就是在东施效颦了,用蔡明故作天真的神态来个发问的话,叫做为什么呢?说句不中听的话,归根到底在于它最容易弄成“面子工程”吧,夜晚的华灯异彩,可以掩盖住许多白天掩盖不住的东西。与此同时,它能给外来的人一个假象,给自己一个短暂的麻醉。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古人的憧憬在今天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然子曰“过犹不及”,脱离了现实的火树银花,正属于“过”的一类。
2008年6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