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先生,被举报其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是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举报者说,那篇论文的核心所在是6个表格的数据,“与参考文献中的3篇论文的数据惊人的一致”,但却没有注明来源。至于那部集体完成的专著,“出来前,没说只署他的名;出来后,也没人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只署他的名”。
谢华安先生是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而举报他的人也正来自福建农科院的两名退休研究员,逻辑上看可谓知根知底。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要谨慎从事,不能偏听一面之词。关心2007年院士增选的人们都知道,以前在终选阶段,“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从今年起修改了相应条款,“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因此,2007年的中科院院士只产生了29名国内科学家,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人数最少的一次。\
从这个“之最”的数字上,似乎也佐证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所说的,这一次增选坚持了“严格掌握院士标准,切实保证增选质量”的原则。但是很遗憾,还是出现了举报者的不依不饶。实际上,举报材料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中科院已经接到过,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马扬说,他们也派人去调查过,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但没有妨碍谢先生的当选。举报者说:“难道我的举报材料没被如实介绍,投票院士们不知情?还是我的举报不实?或是那些问题微不足道?如果是后两者,中科院应该公开说明情况,起码得跟我解释一下。”这些疑问,不仅举报人想知道,作为公众的我们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维护院士队伍的纯洁。我们当然相信院士增选所遵循的客观公正,但是缺失过程的结果,毕竟不能打消公众的猜疑。
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惟其如此,院士增选工作早就超越了科技界本身,成为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在学术界抄袭、剽窃现象见怪不怪,甚至几成燎原之势的今天,院士队伍可能是仅存的最后一方净土。这方净土不是自然能够得到纯净的。如果举报者的动机,的确是“极少数几个人,因为不当要求被谢华安拒绝,闹意见,闹情绪,到处告状”,那就通过澄清真相,还给谢华安先生一个清白,还给院士队伍一个清白。反过来,如果像我们非常不愿看到的,谢华安先生的论文等确实存在举报所指出的问题,那么,尴尬就尴尬吧,还是给国人一个交代为好。韩国的黄禹锡还是他们的“最高科学家”、他们的民族英雄呢,在造假面前同样不能幸免!
众所周知,被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院士,谢华安先生并非第一人,同样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人。然而,先前的那些指责大多不置可否,最后不了了之。长此以往,院士的光环势必要褪色,院士的声名势必要受损,院士的权威性势必要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怎么看,对新任院士谢华安先生的举报都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彻查。对院士的当选可以有争议,但不可以是涉及学风道德的争议。
2008年1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