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音区”还可以多划一些

(2007-11-21 21:25:03)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越秀区准备出台《人民公园管理规定》,对公园实施功能分区管理,以中轴线白石狮子为界,分为南北两面,北面为静音休闲区,静音休闲区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歌舞活动;南面为歌舞曲艺区。相关管理规定近期将公示征求意见,近水楼台,笔者先表示赞赏这个规定,而且认为,“静音区”不仅该划,还可以在城市里多划一些。


    “静音区”显然是针对“噪音区”而言的。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制造噪音——当事人肯定不这么认为,应该是传承的一种文化习性。18世纪曾有一件很轰动的大事,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借给乾隆皇帝祝寿之机来“觐见”,试图对话。众所周知,因为他不肯给乾隆双腿下跪最后灰溜溜离开了。在阅读佩雷菲特那本记述此事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的时候,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老马来了,咱们照例弄了一通欢迎锣鼓,礼节嘛。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就依然是以“威风锣鼓”来迎接八方来宾的。谁知那时候老马非但毫不领情,反而就此得出结论说我们中国人根本不懂乐音,就是比赛谁制造的声音大,好像谁擂得响谁才最有价值。当然,咱们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们所谓高雅的西洋乐器也同样毫不“感冒”,到他们演奏的时候,在场的清朝官员们要么聊天,要么四下张望。


    我们中国人当然是懂乐音的,别的不说,广东音乐就早已名噪世界。但我们中国一些人喜欢通过制造噪音为自己带来快感、为他人造成痛苦也是实情。出国旅游,在任何地方都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被视为国人需要克服的几大陋习之一。广州正在搞第五届车展,张广宁市长在参观时,对某厂家播放的震耳欲聋的音乐颇有微词:“搞表演也不能这么吵。”他当即要求把音乐降下来,以免影响市民参观。早几年去过北方几个城市,发现黄昏时候,十字街头的某一方向动辄有一支比较壮观的队伍,伴随着喧天的锣鼓自得其乐。其实在公众场所,有人喜欢闹闹嚷嚷,有人喜欢安安静静,都是比较正常的。两者一旦冲突,“闹嚷”严重侵扰“安静”,则不言自明。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分区”的必要,制约那种不分场合、不分时段的闹嚷。那么,划出一块地盘,让喜欢闹嚷的人们去闹嚷,让不喜欢闹嚷的人们能够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基本上可以两全其美。


    不仅在公共场所,居家也是一样。左邻右里如果不分白天黑夜地不断传出哗啦啦的麻将声,寂寞的宠物狗动辄发出狂吠,提出意见邻居再恶语相向,就是很烦人的一件事情。但是没有什么办法,因为避免这种情况完全凭借国人自身的道德约束、修养约束。所以对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如果周围的环境如愿以偿,只能庆幸自己挨了个好邻居。靠庆幸生活,肯定不是有质量的生活。


    人民公园收门票的时候,里面有个邮市,我时常光顾,顺便在里面走走,大树参天,优雅环境。印象之中,人民公园是广州市第一个拆了围墙、免费开放的公园吧。此举在当时之赢得民心,无须赘言。现在划分“静音区”应该也是第一个。这是越秀区的行为,这个头带得好。建议别的区不妨仿效,使“静音区”再多划一些,尤其在城市里那些庄重的、标志性的或人口比较稠密的公共场所。

 

                            2007年11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