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没到可以糟蹋东西的时候

(2007-10-08 19:43:01)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潮 

    十一黄金周期间,佛冈县森波拉奇妙世界搞了个广东首届豆腐狂欢节。活动一开始,森波拉人(不知是什么人)率先向场内的游客投掷、涂抹豆腐,表示他们热情、友好的欢迎。按他们的说法,哪个游客身上被涂抹的豆腐越多,就代表他越受欢迎,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无独有偶,东莞不久前也上演过一场“西班牙番茄大战”,主办方弄来15吨“经过软化处理”的新鲜番茄作为“弹药”,游客们在番茄池里狂欢作战,弄得现场番茄满天飞,到处红彤彤一片。

    在豆腐、番茄构成的“枪林弹雨”中,“勇士们”狂叫、躲闪、阻截,非常刺激是一定的。不论男女,不是都顾不得自己平时的绅士风度和淑女形象了吗?但刺激之余,难免使人产生若干本能的疑问。疑问之一,这是不是糟蹋东西?那些可都是可以入口、可以吃的东西。刚开始,我甚至像东莞开战前的人们一样狐疑这些番茄是否能吃,因为没有身临现场,不敢肯定;不过,转念逻辑上推断,虽然我们培育了很多番茄的品种,有机的无机的,可能还没有专门为玩儿、为狂欢而生产的豆腐、番茄吧。那么,这就有了糟蹋东西的嫌疑。

    疑问之二,这是民俗吗?东莞的扔番茄显然不是,“西班牙番茄大战”,已经开宗明义,属于引进,洋玩意。佛冈的掷豆腐呢?应该是。看一则材料,说正月十三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村民最快乐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村民们以互相投掷豆腐来闹元宵。对历经沧桑演变至今的民俗事象,可能不可理喻,但是娱乐民俗的起源一定有其赖以产生的文化基础。据说,佛冈的这一民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虫害特别严重,观音娘娘派燕神前来吃掉害虫,当年庄稼就获得了大丰收,淳朴的村民认为是燕子的功劳,因此纷纷把豆腐掷到瓦檐上,让燕子啄食,并永久留下来。再后来,就演变成人们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剔除传说里面的荒诞成分,可以肯定的是,豆腐与佛冈先民的生产生活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然而,作为小范围存在的民俗事象,是否有光大的必要,首先就值得商榷。其次,发生在特定地点的民俗一旦被移植,演变成游乐园里吸引游客的一个项目,使豆腐为掷而掷,为抹而抹,还能否认为这是一种民俗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就像张艺谋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一样,披着山西大院文化的外衣,看起来是一种内涵的补充,热闹得很,诱人得很,其实只是一种伪民俗。全国许多地方的游乐项目都充斥着这种伪民俗,什么背新娘,什么闹洞房,弘扬的招牌叫得挺响,盯着的是游人的荷包而已。话说回来,如果在奇妙世界里的掷豆腐算不上民俗,那么我就认为这种行为是在糟蹋东西。

  诚然,国外不少地方都有互掷东西狂欢的民俗,不过,人家那是真民俗,历史动辄有多长,是数得出来的;另一方面,人家搞这种活动严格遵守时令;再一方面,他们可能有足够的东西供给糟蹋。现在,我们从国外引进人家的,照猫画虎,东施效颦;再把自己的不分时间场合,什么所谓再现,二者归结到一起,已有了暴殄天物的嫌疑。提倡节约型社会的我们中国,恐怕还没到可以如此糟蹋东西的时候!
 
                            2007年10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